图书
您现在的位置:中华考试书店 > 其他书籍 > 哲学/宗教 > 书籍介绍
以下商品同时被关注

推荐商品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当当网独家首发 华语世界权威国学教材、台湾中学生国学必修教材)

放大图片

  • 现价格

    ¥24.80
  • 定   价

    ¥24.80折扣:100折 立即节省:¥0.0
  • 评   价

    已有0人评价
  • 库   存

    缺货
  • 我要买

收藏人气:(0)
您可能对以下书籍有兴趣
1件商品组合购买
总定价:¥
考试书店价:¥
立即优惠:¥

编辑推荐

华语世界最权威国学教材;中国台湾中学生必修教材;编撰40多年,90%以上台湾高校必修教材;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作序,庞朴、汤一介先生鼎力推荐!
  行孝守悌,可说是十分自然的事,并不须用尽脑力去学习,有子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如蒙蔽本心,不孝不悌,必然无法立身处世。反之,如果人人都能扩充良知良能,那么家庭自然和谐圆满,社会自然和谐安定。
  严格忠实于原文,朴素、简要、有新意,且深入浅出,是一套很适合青少年读者的好书。
                    ——任继愈
  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内容简介

华语地区最权威国学教材,80%台湾人读此书长大,台湾地区沿用40年的国学必修教材。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鼎力推荐!周总理说:台湾国学比我们做的好。任继愈先生说:这种教材,内地根本做不出来。

台湾讲国学纯正,深入,不仅仅是最权威的国学教育,更能具体指导人生,指导人们树立东方最基本最健康的人生观,指导人们具体生活、修身、为人。所以台湾整个社会与这套书的关系都极大。而大陆分为两种,要么极正,比如课本,书上说什么,便也说什么;要么极歪,比如市场好多国学书,典型如于丹,根椐己身人生体验,串解经典,极不严肃。历史是同一个历史,对四书五经的认知也是同等的,所以这次大陆引进这套书,可以说是一次划时代的引进,用任继愈先生的话讲:这套教材特色鲜明,优点突出,它不光是增加古汉语知识,对培养青少年品格全面发展也有益。台湾和大陆,血脉文化本属同根,在众多繁茂的语文教材中增添一株奇葩也是一件好事,值得向社会推荐。

目录


孟子卷 
 论性善
  一、人性本善
  二、存养善性
  三、存理克欲
 论行为
  一、行止务本
  二、涵养操持
 论教育
  一、自动自发
  二、确立标准
  三、环境移入
 论政治
  一、民贵君轻
  二、因先尊贤
  三、仁者无敌
大学卷
中庸卷
附录一 孟子传略及其学术思想
附录二 学庸概说

媒体评论

国学大师任继愈先生:这种教材,内地根本做不出来。
严格忠实于原文,朴素、简要、有新意,且深入浅出,是一套很适合青少年读者的好书。

本书策划人王丽:承续中断了的文化血脉。
读这套书,深深觉得这些两千年前的先贤先哲们是还活在我们身边的蔼然长者。他们富于个性,亲切幽默,平易宽和,乐于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启迪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坦荡、更奋发、更仁爱、更勇毅、更有智慧,从而成为既有现代人格又有中国心灵的名副其实的“君子”。
笔者愿意将这套书的出版看作是从海峡对岸引来的一根青枝、一泓清泉,以期为大陆语文教育注入新鲜养料和活力,以承续中断了的传统和血脉;同时也使大陆的读者能够一睹台湾中学经典教育的面貌。——当然,如果有一天,这套书能成为所有大陆高中学生语文课堂上的中国文化选修教材,笔者于愿足矣。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本书主编叶匡政先生:大陆首度引进《国学基本教材》,意义重大。
台湾的语文课是专门用来识字写字的课程,而国学课承载着树立学生人生观、道德观的职能,教会学生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善待亲人和朋友。基本上受过国学教育的人都可以背诵四书五经的内容,对古文的阅读也就没有障碍了。我们平时接触到的台湾人都很儒雅,很懂礼貌,这与他们的国学根基有很直接的关系。

厦门松柏中学语文教师林采风:《国学基本教材》教会学生怎样立身处世、做人做事。
2006年9月,我参照《国学基本教材》在松柏中学高一年级开设“国学课”,学生们经过一年来的学习和熏陶,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变得明辨是非、温文尔雅了;校长不止一次在行政会议上表扬这个年段的学生有礼貌,懂事、很少有打架斗殴的事。我在国学课堂上将学生分为古代派跟现代派,通过辩论方式来分析学生阐释的观点,避免僵硬的道德说教,令学生受益匪浅,他们亲切的称我为“国学老师”。

书摘插图

孟子卷·论性善
  本书第一卷属《孟子》选读,为期学习者对于孟子学说能有更深入之了解,仍采用分类汇编方式,分为论性善、论行为、论教育、论政治四大类,每类之下,再依选辑章句之内容性质,分为若干节目,务使义理相近之章句,得以相互阐发贯通,以见孟子学说之精髓。
“性善”乃孟子之中心学说,其他如行为哲学、教育主张、政治思想等,无不渊源于此。是以本书所辑《孟子》章句,亦以“论性善”为先。
  在“论性善”中,又依其内容分为“人性本善”、“存养善性”、“存理克欲”三大部分。首列“人性本善”,意在阐明人性本善,乃自其善端见。人性之善端,犹如火之始燃、泉之始达,必须存而养之,扩而充之,而后才能保有此善性,故“存养善性”极为重要,分次于“人性本善”之后。而存养之道,则须明辨理欲,故“存理克欲”又次于“存养善性”之后。
  一、人性本善
孟子以为人性本善,这性善说便是孟子学说理论的核心,其行为哲学、教育哲学及仁政学说,都是根据此性善学说推衍而来。孟子的性善说立论于人具有四种善端,这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而具有的,不是后天外加的。而这四端也就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不过,孟子虽然主张仁、义、礼、智四端,乃人本心所固有,但人之所以不能纯然为善,甚或变而为恶,往往是因后天物欲所蔽或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本心。因此,孟子以为人必须存养本心,扩充善端,这样才能挽救人心的陷溺,形成王道的政治。故本节选录“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口之于味也”、“性无善、无不善也”四章。
  (一)
孟子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公孙丑》上·六)
  章旨
  孟子勉人扩充四端,即足以保四海而王天下。
  注释
1.不忍人之心 怜恤别人的心情。不忍,对别人的不幸感到难过和同情。
2.先王 上古的圣明君王。如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
3.运之掌上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比喻很容易。
4.孺子儿童、小孩。
5.怵惕恻隐 惊惧、伤痛。怵,音chu。朱熹《孟子集注》:“恻,伤之切也;隐,痛之深也。”
  6.内交 与人结交。内,音na,今作“纳”。
 7.要誉追求好名声。要,音yao,追求。
  8.乡党 乡里、同乡的人。周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9.非恶其声而然 不是因厌恶名声不好才如此。声,声誉、名声。
10.端端绪。这里指人性中所具有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绪。
  11.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四端和四肢一样,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有的。四体,四肢。
  12.然古“燃”字。
 13.达流出、涌出。
  14.保四海指保有天下。四海,犹言天下。
  析论
  本章是孟子阐述“性善”基本理论的一章。他认为人性皆具有善端,人生一切善行,国家一切善政,都是此四善端扩而充之的结果。若善端尽失,则无礼无义;无礼无义,其与禽兽何异?人性的完成,道德的完备,在于后天不断的存养扩充。所以善端虽小,如能推扩充实之,以仁善之心行仁善之政,那么看到人民遭冻馁、罹灾患,必然怜恤之、拯救之、保爱之,这就是不忍人之政。世间一切有益人类的伟大功业,其起源常不外是由于心中的一点善端,只要能扩而充之,则世人并受其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成河。这里孟子以泉、火为喻,极写扩充之后,不但足以事父母,更可以保有四海。
至于善端的扩充,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就个人来说,能扩充善端,从事于个人的修养,就可以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这是独善其身的表现。就国家来说,从事于人群的服务,就可以推行王政,功至于百姓,而保有天下。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这是兼善天下的事业。
其实,在政治上我们固然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在日常生活中也必须发扬恻隐的仁心,随时替人设想。众人总爱评论现今社会的各种乱象,而多所感慨,如果我们深一层探究,是不是由于大部分人都没有扩
充其不忍人之心,才会造成这种现象呢?
(二)
孟子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一五)
  章旨
孟子言爱亲敬长,乃人之良知良能,勉人加以扩充,而达于天下。
  注释
1.良能 与生俱来的能力。下句“良知”解法同此。
2.孩提 指两三岁的儿童。
  析论
四端是孟子性善说的基础,是人与非人的区别所在,与四端相应的即是仁、义、礼、智四德。然则四端从何而来?依孟子所言,四端有如人的四肢,是生来就有的,不是后天加上去的。本章所说的不须经过后天学习、思虑的天赋本能(良知良能),亦即孟子性善说里的四端。这只是善的萌芽,还不是善的完成,善的完成有待后天的扩充。
  儒家肯定人与人之间必有某种适当关系,再由此界定伦理上的道德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直接的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这两种关系正是“孝”与“悌”的基础。孟子此章特别说明孝悌是每一个人的良知良能,是不经学习就能行,不经思虑就能知的。小孩子的生命经验极为单纯,完全依赖父母的照顾和兄长的呵护成长,所以等到年龄稍长,自然对父母孝爱,对兄长尊敬。
  行孝守悌,可说是十分自然的事,并不须用尽脑力去学习,有子曾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人如蒙蔽本心,不孝不悌,必然无法立身处世。反之,如果人人都能扩充良知良能,那么家庭自然和谐圆满,社会自然和谐安定。
(三)
  孟子日:“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尽心》下·二四)
  章旨
  孟子借性与命之辨,勉人不可以耳、目、口、鼻等嗜欲为满足,当努力追求仁、义、礼、智的圆满实践。
  注释
1.臭 音xiu,本义为气味,这里指芳香之气。
2.佚 逸也,安逸、不劳动。
  析论
口之甘美味,目之好美色,耳之乐音声,鼻之喜芬香,四肢之思安佚,是性。但这性,并非孟子所说“性善”之性,而是“生理欲望”之性。孟子虽然承认生理官能种种欲求是人性,但他并不以为这是真正的性。因为人如果无节制地追求物欲的满足,便会让自己受物欲所役而失去常轨。再说物欲的满足,是求之在外,未必是求则得之,亦非人生价值所在,所以有德的君子,不会以生理之性为性。
告子日:“食、色,性也。”可见当时有人认为食、色、声、安佚等,都是人的本性,是人人都可以求得的。孟子生怕这种观念一旦漫延开来,会误导大家都去追求这生理官能的享受,而忽略善性的存养与扩充,所以特别加以分辨,以厘清正确的观念。食、色之性是属于生理欲望的性,仁、义、礼、智之性是属于淳然至善的本性,二者必须加以区隔。虽然这两种性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一种是可求而不必可得,一种是可求而必可得的。可求而不必可得的,这里面还牵涉到命有定分的因素在,是自己无法全面掌控的。就像食、色之类,不是自己想要就可以得到的,如果要强求,必定会走到作奸犯科的死路上去。所以孟子不认为这是性。至于仁之于父子,义之于君臣,礼之于宾主,智之于贤者,圣人之于天道,这些关系固然也有命的成分在,但是却是自己可以掌握的,因为仁、义、礼、智都是我所固有的,并非从外附加的;都是可求而必可得的。所以孟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性,这才是大家所要全力追求的。
  (四)
  公都子日:“告子日:‘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日:‘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日:‘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日‘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日:‘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告子》上.六)
  章旨
  孟子辟公都子之惑,以为善性是人所固有,仁、义、礼、智,自根于心,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注释
  1.公都子 孟子弟子。复姓公都,名不详。
  2.告子 姓告,名不害,兼治儒、墨,尝学于孟子。
  3.幽厉 指周幽王、厉王。二人皆昏庸暴虐无道之君。幽、厉皆古之恶谥。
  4.象 舜异母弟。性傲,尝与父亲瞽瞍谋杀舜,未遂。及舜为天子,封之有痹(音bi),在今湖南道县北。
  5.瞽瞍 音gu sou,舜之父。瞽、瞍皆盲也,舜之父并未目盲,因爱后妻所生子象,而数欲杀良善之舜,与目盲相去不远。
  6.微子启王子比干 二人为帝乙之弟,皆纣之叔父。
 7.乃若其情 如果顺着人性本善之情。乃,如果。若,顺也。
  8.才 材也,犹材质,言人初生之质也。
9.非由外铄我也非由外在强加给我。铄,音shuo,以火销金。
10.耳矣而已矣。
11.或相倍蓰而无算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于无数倍。或,代词,相当口语“有的人”。倍,一倍;蓰,音xi,五倍。无算,犹言不可计数。
  12.诗指《诗经·大雅·烝民》篇。
 13.蒸民众民。蒸,《诗经》作“烝”,众也。
  14.有物有则凡有名物,必有法则。如父子有慈孝之心,兄弟有手足之爱。
  15.民之秉夷 民所秉持的常性。夷,《诗经》作“彝”,常也。
  16.好是懿德人之情无不爱好善美之德。懿,善、美。
  析论
本章旨在证成善性为人所固有。与孟子同时,讨论性的善恶问题的,除了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之外,据公都子所说,还有“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与“有性善、有性不善”两说。前者举“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为证;后者举“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为证。孟子则主张“性”本来是善的,是人人都具有的。只要存养他,就能为善;如果放弃他,就成为不善。存养与放弃,都是后天的作为,与先天的禀赋是无关的。
他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此“四端”是性善的本源,而“四端,,所系的仁、义、礼、智,就是人在生活中具体的行为表现。有此四端,人便成其为人。有恻隐之心,便能仁爱怜恤;有羞恶之心,便知礼、义、廉、耻;有恭敬之心,便会谦让有礼;有是非之心,便晓得去取正误。假使失去这四端之心,则与禽兽无异,孟子直斥为“非人”也。
善性虽人所固有,但人受环境的影响,在种种情况下,可能一时迷失、犯过,甚至为恶。而人世问也存在许多人为的不善,如据孟子人性本善之说来看,这是善性一时被蒙蔽了。假使人能努力存养扩充此善性,便能成圣、成贤;反之,则为盗、为奸,这不是本性有所不同,而是不能时刻警醒以尽其性的缘故。所以我们实在没理由自认无此善性而不能为善。
  问题与讨论
1.什么是“不忍人之心”?处于今日社会,我们要如何扩充“不忍人之心”?请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2.请说明“四端”和仁、义、礼、智的关系。
 3.孟子认为善性是人所固有的,既然如此,为什么社会上还有为非作歹、作奸犯科的人呢?
  二、存养善性
孟子认为人性有善端,而此善性,需要认真存养才能发挥功能,成为君子圣贤。本节收录“牛山之木尝美矣”、“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仁,人心也”、“钧是人也”、“人之于身也”五章,以说明孟子“存养善性”的主张。
人有善性,要善加存养;自暴自弃的人,乃不知存养。而学问之道,最要紧的在求其放心。至于存养之道,则要养其大者,不能以小害大,因贱害贵。
(一)
孟子日:“牛山之木尝关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关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商品评论(0条)

内    容:

购物评价

所有评论都来自购买本商品用户!

你要登陆后才可以发表评论登录|注册

    支付方式

    多种收款方式 支持外卡,7X24小时客服 技术支持快速反应 支付更简单,交易更安全,结算更及时!

    内    容:

    购物评价

    所有评论都来自购买本商品用户!

    你要登陆后才可以发表评论登录|注册

    多种收款方式 支持外卡,7X24小时客服 技术支持快速反应 支付更简单,交易更安全,结算更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