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您现在的位置:中华考试书店 > 其他书籍 > 哲学/宗教 > 书籍介绍
以下商品同时被关注

推荐商品

若有所思(《沉思录》译者何怀宏青年时代的沉思录)

放大图片

  • 现价格

    ¥22.00
  • 定   价

    ¥22.00折扣:100折 立即节省:¥0.0
  • 评   价

    已有0人评价
  • 库   存

    缺货
  • 我要买

收藏人气:(0)
您可能对以下书籍有兴趣
1件商品组合购买
总定价:¥
考试书店价:¥
立即优惠:¥

编辑推荐

一本写的时候没有想到会出版的书,最真实和珍贵的个人内心生活经历絮语!
正是在翻译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的过程中,译者何怀宏教授开始不断记录下自己对生命、道德、爱情等等问题的思考和体悟,最终成就了他青年时代的沉思录——《若有所思》,这些最真实和珍贵的个人内心生活经历絮语,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宛若逝去的“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
年轻时与这样一个思索的灵魂相遇,实在是一大幸事,80年代末这本小书首次问世的时候,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再版三次,许多读过何怀宏这些文字的青年,向作者袒露了他深刻的思考在他们心中引起的强烈共鸣,这本小书也成为他们日后前行的行囊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使他们在内心孤独无援的时刻得以顽强支撑,在欲望横流的滚滚红尘中得以守护内心的精神家园。在随后的十几年间,作者不断收到青年朋友的书信,希望能再版这本书,有些已身在国外的朋友,仍念念不忘这本书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影响,对在辗转迁移中丢失了这本小书非常难受,希望能买到一本终生珍藏。
正是这些四面八方不断传来的请求与呼唤,使作者决定重新修订这本小书,在修订过程中作者加进了一些从未发表过的内容,并且在结构上对全书进行了重大调整。此次出版,在印装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精美的设计与悠长而细腻的韵味让人爱不释手。

内容简介

思乃生命的游丝或触须,在风中试探,试试看能抓住什么。思乃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死亡的抗拒。活着,就意味着思考。进一步,也可以说,思考的人是有尊严的人,人在思考时最能表现出他的特性。
《若有所思》里的随感,大部分是从何怀宏教授过去十年的日记和哲学笔记中选录出来的,按作者自己的说法,本书是他个人内心的独白。这是一本类似于周国平《人与永恒》的书,也许比《人与永恒》有更锋利与深切的追问和沉思。
《若有所思》是一本为自己写的书,其中的大部分,在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发表。它也是何怀宏教授酝酿最久的书,时间跨度包括了从“十五有志于学”到“三十而立”之年,是其思想“原始的悸动”,也是青春悸动的产物,包含着对道德和社会的思考,爱情和婚姻的追问,读书与写作的乐趣,哲学与真理的追求,生与死的追问,等等,体现了学者最真实和珍贵的内心生活记录。

作者简介

何怀宏,1954年12月生于江西清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伦理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人生哲学、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1984-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1993-1994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

主要学术著作∶《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世袭社会及其解体──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底线伦理》、《道德、上帝与人》、《生命与自由》、《公平的正义——罗尔斯正义论导读》、《伦理学是什么》、《生态伦理》(主编)。

目录

自序

苏醒(1978)
早春
晚春
初夏
盛夏


道路
理性与激情
道德之维
幸福与痛苦
友谊、爱情与婚姻
关于孩子
孤独与自由
读书与写作
天才
语言与幽默
美与自然
历史文明
时代与社会
自己
哲学•真理
死亡
信仰

后记一
后记二

媒体评论

《若有所思》以他“生者重思”的主题语出现在了我的案前,仿佛给了我一个长久以来追寻的答案。道路、道德、理性、激情、幸福、痛苦、友谊、爱情、社会、婚姻、哲学、真理、自然、历史、文明、死亡、信仰、苏醒、自己……一个又一个词眼引导着我的眼球,往字里行间去寻找何怀宏先生脑海里对于人生的种种顿悟。且不称其为思想的大家,但是那句“不敢肯定”便令我心生一丝敬意,明了这是一位对生活、对存在时刻进行探究者的心路笔记。
——武汉晨报《生者的欢喜与忧愁》

很多哲学著作因为太过于学术化而难于理解而不被非专业人士接受。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哲思的陶冶,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人厌倦生命、背离大地呢?或许《若有所思》这样一本通俗哲学读物才是最能让人感同身受,继而从中找到答案的。何先生不是作为一个哲学家,也不是思想家,而更像是一个生活着的历史家。 “思”应当是一种平凡之美,但是人们往往只会把它当作一种独具慧眼、运用智慧的能力,抑或一种观察世界的敏锐角度。相信人们读完《若有所思》,定能领悟到思想的价值更多体现为一种理智的诚实之美,它的内涵绝不仅仅是智商上的高低,更需要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心态作为基础。“思”就像静穆一样,只能从德性中涌出,平凡而真实。
——上海新闻晨报《若有所思:思考的平凡之美》

就像何先生翻译的《沉思录》会在很多人的枕边伴之终生的经典一样,《若有所思》必然也会成为更多人人生道理上不可缺失的一件宝物,人们更可以像何先生所喜欢的那样,“极其温和而坚定”地经营自己的人生。就在这不经修饰,不想精致的原始的感觉里,成就雪中傲骨寒梅,留盈袖暗香。
——山西商报《庭前雪落成一夜 不及梅花半点香》

在翻译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的过程中,何怀宏开始不断记录下自己对生命、道德、爱情等等问题的思考和体悟,最终成就了他青年时代的沉思录——《若有所思》,这些最真实和珍贵的个人内心生活经历絮语,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宛若逝去的“那苹果树、那歌声和那金子”。
——广州信息时报《活着,就意味着思考》

《若有所思》是何怀宏教授为自己写的书,其中的大部分,在写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发表。它也是何怀宏酝酿最久的书,时间跨度包括了从“十五有志于学”到“三十而立”之年,是其思想“原始的悸动”,也是青春悸动的产物,包含着对道德和社会的思考,爱情和婚姻的追问,读书与写作的乐趣,哲学与真理的追求,生与死的追问,等等。
——北京晨报

书摘插图

自 序



这些随感大部分是从我过去十年的日记和一些笔记中选录出来的,而只有小部分是后来作势要弄一本小书时写下的,因此,可把这书看成是我个人内心生活经历的某种供状。虽然我觉得它是真诚的,但也清楚地知道这真诚的性质,知道这真诚毕竟是一种当时的真诚,历史的真诚。一位诗人在对一位女性说他要终生爱她时是真诚的,后来对她喊:“我讨厌你,给我走开!”时也是真诚的。我不是诗人,但这本书里同样可能有前后抵牾之处。十年来,我自觉虽然有一些大的东西没有变,但毕竟有些想法还是改变了。不过,我基本上仍然不动它们,甚至在修辞、风格上也不动。我想,让思想保留着──正如克尔凯戈尔所谓的“原始的脐带”、原始的悸动,可能更有意义。
至于取“若有所思”为书名则有两层意义,首先,“若有所思”可以指一种神态,即“似乎在想什么”,也可以指一种结果,即“似乎想到了什么”。本书作为一种成品,自然是指后者,但却又不敢肯定自己是否真的想到了什么值得拿来发表的东西,因此,就在“所思”前加上“若有”二字,以抽去一些肯定,增添一些怀疑,给“所思”裹上一层仿仿佛佛的色彩,玩弄的手法有点类似于以姓氏“吴”使后面的名字“德”转为反面,“贾”使后面的“宝玉”失去价值,而“何”则给后面的无论什么都打上问号。但说实话,我私心也是颇有点喜欢这种不敢肯定的态度的。
第二层意思则跟我对“思”字的偏爱有关,我倒不觉得爱思就会成为一个思想家,爱智就是一名智者或哲学家。何况现在玩弄思想也可以赚钱,一本书有时不仅可以给作者饭吃,而且给许多人饭吃。因为思想有时可以贬低到这一地步,以致使一些真正的思者宁愿使自己俗化,而把头衔奉献给另一些人,于是象跟人说“写作这门手艺”、“音乐这个活儿”、“绘画这个行当”一样,说“哲学这个饭碗”,或者说“我什么都是,唯独不是哲学家”。但思毕竟是值得尝试的,在我的词典里:“思,丝也。”思乃我生命的游丝或触须,在风中试探,试试看能抓住什么。思乃对生命的执着和对死亡的抗拒。活着,就意味着思考。进一步,也可以说,思考的人是有尊严的人,人在思考时最能表现出他的特性。
最后,抄录梭罗的一段话:“年轻人搜集材料,预备造一座桥通到月亮上,或者也许在地球上造一座宫殿和庙宇,而最后那中年人决定用这些材料造一间木屋。”因为它正好代表了我此时此地的心情,我也已近造木屋的年龄了,活了三十余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知道了自己的平凡;知道了自己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而本来能做的一些事也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机会的错过而成为不可能做到的事了。


正文

上帝对人类所开的一个大玩笑就是把大地造成一个圆球,因为,按人的本性来说,他们总是会设法走到世界尽头的。所以,当麦哲伦的船员们完成第一次环球航行之后回到他们的出发点时,人类不知道应该是悲是喜。此后许多年,他们就只能望着星空浩叹了。

我们总以为自己现在最聪明,愚蠢只属于过去,尽管这种认识常常是使行动有信心和有力量的必要条件,但有必要提醒一下我们自己,即我们自以为最聪明的时候常常是最愚蠢的时候。

想到一种“按不住的力量”,凡成大器者或多或少都有那种力量:甚至看起来相当温和者也有那种力量。这真是奇怪的逻辑:做一个好学者要有人们公认的学者气质,然而学者中最好的几个,却必定有一些非学者,乃至一些与学者气质相冲突的东西。

忠实于自己,然后才能忠实于别人。然而,最大的困难也就在这里。要防止那些对人说出的谎言,首先要防止在自己思想中潜行的谎言,而这难乎其难。于是,我们又不妨从忠实于别人开始。

有时社会坏到了这一地步;做了件好事竟会使自己害羞和别人感到意外。这时,行善真是需要巨大的勇气。

任何没有经过诱惑的人都不能说他是纯洁的,任何没有遭受过拷打的人都不能说他是坚强的。因此,人啊,不要太匆忙和苛刻地谴责那些有失足和变节行为的人们。

每发表一篇文章,每发表一通言论,都可能是给自己加上一个包袱,因为,为了维持自尊和自信,为了维护自己人格的完整性和行动的连续性,我们总是习惯于把自己做过的事都看作是对的。所以,我很怀疑,有时“信念”和“信仰”不过是一种不自觉的惰性,是一种对自己过去的肯定和一种赖以继续存在的生活方式。而没有这种因袭的重负正是青年的一个突出优点。

文化是浸到骨子里去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放在书架上,挂在墙壁上,摆在客厅里。

历史所开的一个大玩笑是:当行动者自以为是在从事一件伟大的事业时,他们实际上只是在进行一场热闹的笑剧。几乎所有伟大的历史事变差不多都是当事人未曾料到的,或做了别样的理解。真正伟大的是使人忘记伟大的东西。

许多历史理论给人的印象是:它们把箭射中的所有地方画成靶心,然后说这就是射箭人的目的。

“他们不知道他们所做的。”──这句话最好地说明了历史上那些英雄豪杰、帝王将相的作为,他们总是如此,他们自己并不清楚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意义,而后人反要清楚一些,因为后人有了距离,他们事业的后果也比较充分地显示出来了,他们只是应战、创业、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从表层看,历史是他们创造的,是他们改变的,他们总处在事件的中心;但从深层看,他们的意图并未达到,他们还是历史的某种工具。历史的合理性或“合目的性”常常是一种客观的、事后的合理性和“合目的性。”

我们将步入一个普通人的时代,一个平平常常的时代,一个大家都差不多的时代,一个许多人乐呵呵地看电视的时代,如果说我们只能在权力与大众之间选择,我们将选择大众。那么别了,一切优雅而高贵的美,它们再没有像现在这样不合时宜的了。

我们都有自己软弱的地方,我们都是力量不够的人,我们有时只有逃离人群才能保持真实和培养德性。凡有人群的地方,总不会有完全的真实和纯洁,这就是我对古人所说“隐居养志”、“以经籍自娱”的理解,所以,隐士有时不是因自高避世,而是因自卑避世。

一支充满了想当元帅的士兵的军队并不会是一支好军队,好的军队应该是大多数士兵只想当伍长,而只有很少的人想当元帅。否则,就可能造成双重的谬误:下面的人错以为人人都有当元帅的能力,上面的人错以为人人都有当元帅的野心。

也许一个人在社会上理想的态度是一种有尊严的服从,比方说,当我在军伍时,我服从一个伍长;而当我在休假时,一个恺撒也“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一个朴实的人,一个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可能没有耀眼的才能,他地位低下,可是他还是有一种自己的尊严和骄傲,并明确地意识到这种尊严。他将在行动领域服从行动的合法指挥者,在投票之后服从一个总统(那怕他是一个下流坯)。
但要广泛地保持人的尊严,就可能不仅需要确立一种恰当的观念和态度,还需要在社会层面也渐渐确立一种多层面,多途径的等级制,既防止传统的“泛政治化”和“官本位”,也防止新潮的“泛经济化”和“钱本位”。

年青的一代至少比老去的一代更倾向于把一切活动都变成一种花钱的消费:他们花钱出汗、花钱吸氧,似乎不花钱就不叫锻练,他们逐渐远离一种只需付出体力,而无需付出金钱的锻练。
生活的质量正越来越多地以金钱的数量来衡量。

一边是一百万人搞哲学,但一百万人却只有一种思想,一种风格;一边是十个人搞哲学,但十个人却有十种思想,十种风格,哪一边是哲学的繁荣?

在做了一番阐述之后,“然而,这是真的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的思路。

同一件事情,晚上想它和白天想它不一样,躺着想它和站着想它不一样。

我小时候曾经那样厉害地害怕过死亡和毁灭,不敢走入一切有阴影的地方,在树林里正玩得高兴时却突然想到这片土地将会变成海洋或沙漠,我憎恨自己活跃的想象力竟会如此逼真地向我描绘一个无人的世界,晚上,必须在喧闹声和光亮中才能入睡,我害怕自己的死亡、亲人的故去和人类的毁灭。我不记得自己是怎样度过这一难关的,也不知道现在怎么会以一种平静的心情想到死,甚至以一种嘲弄和揶揄的心情想到当死神在我生活的某一个路口上突然出现时,我还要试试蒙蒙它呢。我现在努力想平静地活着,当必须辞世时就摆好姿势对生命来一个优雅的告别。

时──史──死(永恒):它们大致发同一个音,但却抑扬顿挫,似乎构成一种奔赴。

商品评论(0条)

内    容:

购物评价

所有评论都来自购买本商品用户!

你要登陆后才可以发表评论登录|注册

    支付方式

    多种收款方式 支持外卡,7X24小时客服 技术支持快速反应 支付更简单,交易更安全,结算更及时!

    内    容:

    购物评价

    所有评论都来自购买本商品用户!

    你要登陆后才可以发表评论登录|注册

    多种收款方式 支持外卡,7X24小时客服 技术支持快速反应 支付更简单,交易更安全,结算更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