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您现在的位置:中华考试书店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证 > 书籍介绍

中公版2014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教材-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放大图片

  • 现价格

    ¥40
  • 定   价

    ¥45折扣:89折 立即节省:¥5.0
  • 评   价

    已有0人评价
  • 库   存

    有货
  • 我要买

收藏人气:(0)
您可能对以下书籍有兴趣
1件商品组合购买
总定价:¥
考试书店价:¥
立即优惠:¥


内容推荐
本书结合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教学特点,构架起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有机结合的庞大知识体系,是一本专门针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的专用复习教材。本教材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从最基本、最重要的考点出发,深入浅出地向考生讲解每个知识点,使考生对知识点有足够透彻的印象和理解,烂熟于心。真正使考生一书在手,知识尽有。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
  考点聚焦(1)
  考点梳理(1)
  一、教育的涵义(1)
   (一)教育一词的由来(1)
   (二)教育的概念(2)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2)
  (一)教育者(2)
  (二)受教育者(2)
  (三)教育影响(3)
  三、教育的属性(3)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3)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3)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4)
  (一)教育的起源(4)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4)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8)
  考点聚焦(8)
  考点梳理(8)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8)
  二、学习教育学的意义(8)
  (一)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8)
  (二)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8)
  (三)有助于了解教育历史,传承思想遗产(9)
  (四)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9)
  三、教育学的发展(9)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9)
  (二)教育学的创立阶段(10)
  (三)教育学的发展阶段(13)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4)
  考点聚焦(14)
  考点梳理(14)
  一、教育的功能(14)
  (一)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14)
  (二)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14)
  (三)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15)
  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15)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15)
  (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6)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6)
  (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6)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7)
  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7)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7)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8)
  五、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18)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18)
  (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8)
  (三)学校文化(19)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19)
  考点聚焦(19)
  考点梳理(20)
  一、人的身心发展概述(20)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20)
  (二)青春期的发展变化(20)
  (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21)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23)
  (一)个体身心发展动因(23)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24)
 第五节 教育制度(26)
  考点聚焦(26)
  考点梳理(26)
  一、教育制度概述(26)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26)
  (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27)
  (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27)
  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28)
  (一)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28)
  (二)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28)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29)
  (一)旧中国的学制(29)
  (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30)
  (三)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31)
  四、义务教育制度(32)
  (一)义务教育的概念(32)
  (二)义务教育的特点(32)
  (三)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32)
 第六节 教育目的(33)
  考点聚焦(33)
  考点梳理(33)
  一、教育目的概述(33)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33)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33)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34)
  (四)教育目的的作用(34)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35)
  (一)宗教本位论(35)
  (二)社会本位论(35)
  (三)个人本位论 (35)
  (四)“教育无目的论”(35)
  (五)能力本位论(36)
  (六)知识本位论(36)
  (七)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36)
  三、我国的教育方针(36)
  (一)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36)
  (二)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37)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37)
  (一)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37)
  (二)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38)
  (三)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38)
  (四)素质教育(38)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39)
  (一)德育(39)
  (二)智育(40)
  (三)体育(40)
  (四)美育(40)
  (五)劳动技术教育(41)
  (六)五育之间的关系(41)
 第七节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42)
  考点聚焦(42)
  考点梳理(42)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42)
  (一)中学教育科研的含义(42)
  (二)中学教育科研的特点(42)
  二、中学教育科研的意义(43)
  (一)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43)
  (二)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43)
  (三)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43)
  三、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43)
  (一)观察法(43)
  (二)调查法(44)
  (三)历史法(46)
  (四)实验法(46)
  (五)行动研究法(48)
  强化训练(48)
第二章 中学课程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52)
 第一节 课程概述(52)
  考点聚焦(52)
  考点梳理(52)
  一、课程的概念(52)
  二、课程的作用(52)
  三、课程的类型(53)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53)
  (二)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53)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53)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4)
  四、课程理论流派(54)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54)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54)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55)
  (四)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55)
 第二节 课程组织(56)
  考点聚焦(56)
  考点梳理(56)
  一、课程目标(56)
  (一)课程目标的内涵(56)
  (二)课程目标的特征(56)
  二、课程内容(57)
  (一)课程计划(57)
  (二)课程标准(57)
  (三)教材(57)
  三、课程评价(59)
  (一)课程评价的涵义(59)
  (二)课程评价主要模式(59)
  四、课程开发(60)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60)
  (二)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60)
  (三)课程开发的模式(60)
 第三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61)
  考点聚焦(61)
  考点梳理(61)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61)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61)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内背景(62)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63)
  (一)基本理念(63)
  (二)核心理念(63)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64)
  (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64)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64)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65)
  (一)课程结构(65)
  (二)课程内容(65)
  (三)课程实施(66)
  (四)课程管理(66)
  (五)课程评价(66)
  强化训练(66)
第三章 中学教学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70)
 第一节 教学概述(70)
  考点聚焦(70)
  考点梳理(70)
  一、教学的内涵(70)
  (一)教学的定义(70)
  (二)教学的特点(70)
  (三)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71)
  二、教学的意义(71)
  (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71)
  (二)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71)
  (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71)
  三、教学的任务(73)
  (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73)
  (二)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73)
 第二节 教学过程(73)
  考点聚焦(73)
  考点梳理(73)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73)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73)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74)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74)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74)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75)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75)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76)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78)
  (一)激发学习动机(79)
  (二)领会知识(79)
  (三)巩固知识(79)
  (四)运用知识(79)
  (五)检查知识(79)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80)
  考点聚焦(80)
  考点梳理(80)
  一、备课(80)
  (一)备课的含义(80)
  (二)备课的要求(80)
  二、上课(81)
  (一)课的类型与结构(81)
  (二)上课的具体要求(82)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83)
  (一)课外作业的意义(83)
  (二)课外作业的形式(83)
  (三)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83)
  四、课外辅导(84)
  (一)课外辅导的定义(84)
  (二)课外辅导的内容(84)
  (三)课外辅导的要求(85)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85)
  (一)学生学业评价的含义(85)
  (二)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85)
  (三)学生学业评价的要求(86)
 第四节 教学原则(86)
  考点聚焦(86)
  考点梳理(86)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86)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86)
  (一)直观性原则(86)
  (二)启发性原则(87)
  (三)巩固性原则(89)
  (四)循序渐进原则(90)
  (五)因材施教原则(90)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91)
  (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92)
  (八)量力性原则(92)
 第五节 教学方法(94)
  考点聚焦(94)
  考点梳理(94)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94)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94)
  (一)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94)
  (二)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95)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103)
  (一)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103)
  (二)教学方法运用的要求(104)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104)
  考点聚焦(104)
  考点梳理(104)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104)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104)
  (一)个别教学制(104)
  (二)班级授课制(105)
  (三)分组教学(106)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107)
  (五)特朗普制(107)
 第七节 教学评价(108)
  考点聚焦(108)
  考点梳理(108)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108)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108)
  (一)根据实施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08)
  (二)根据运用的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108)
  (三)根据评价主体,可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109)
  三、教学评价的原则(109)
 第八节 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110)
  考点聚焦(110)
  考点梳理(110)
  一、新课程中的教学观(110)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110)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111)
  (三)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111)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112)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112)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112)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112)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112)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112)
  (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112)
  (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113)
  (八)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113)
  (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效果(113)
  强化训练(113)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19)
 第一节 认知过程(119)
  考点聚焦(119)
  考点梳理(119)
  一、感觉(119)
  (一)感觉的概念(119)
  (二)感受的种类(120)
  (三)感觉的特性(120)
  二、知觉(121)
  (一)知觉的概念(121)
  (二)知觉的种类(121)
  (三)知觉的特性(122)
  三、注意(123)
  (一)注意的概念(123)
  (二)注意的分类(123)
  (三)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124)
  四、记忆(126)
  (一)记忆的概念(126)
  (二)记忆的分类(126)
  (三)记忆的过程(127)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29)
  五、思维(130)
  (一)思维的概念(130)
  (二)思维的特征(130)
  (三)思维的种类(130)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32)
  六、想象(133)
  (一)想象的概念(133)
  (二)想象的分类(133)
  (三)想象的功能(134)
  (四)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34)
 第二节 学习动机(135)
  考点聚焦(135)
  考点梳理(135)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135)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135)
  (一)学习需要与内驱力(135)
  (二)学习期待与诱因(135)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136)
  (一)激发功能(136)
  (二)指向功能(136)
  (三)维持功能(136)
  四、学习动

商品评论(0条)

内    容:

购物评价

所有评论都来自购买本商品用户!

你要登陆后才可以发表评论登录|注册

    支付方式

    多种收款方式 支持外卡,7X24小时客服 技术支持快速反应 支付更简单,交易更安全,结算更及时!

    内    容:

    购物评价

    所有评论都来自购买本商品用户!

    你要登陆后才可以发表评论登录|注册

    多种收款方式 支持外卡,7X24小时客服 技术支持快速反应 支付更简单,交易更安全,结算更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