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您现在的位置:中华考试书店 > 其他书籍 > 历史 > 书籍介绍
以下商品同时被关注

推荐商品

百家讲坛:道光皇帝

放大图片

  • 现价格

    ¥24.00
  • 定   价

    ¥24.00折扣:100折 立即节省:¥0.0
  • 评   价

    已有0人评价
  • 库   存

    缺货
  • 我要买

收藏人气:(0)
您可能对以下书籍有兴趣
1件商品组合购买
总定价:¥
考试书店价:¥
立即优惠:¥

编辑推荐

百家讲坛,坛坛是好酒。学者使电视深刻,电视让学者有为,本书以作者在CCTV-10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的润色而成。
  千年朝堂·鲜有此帝。
  此前中国·千年不变,此时中国·十年一变。

内容简介

本书的主人公——道光皇帝是一位怎样的君主呢?在中国历史上,他又曾经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翻开此书,您就能看到抗争与无奈、果敢与踟蹰、勤政与苟安,看到有那么多的东西藏在了历史的背后。
  道光皇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位君主,又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位君主。
道光去世于1850年,距今将近一百六十年了。此间,中国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然而,我们走出了那场发端于道光中叶的社会大变革吗?晚清“自强”、“求富”的口号,在今天丧失了历史价值吗?
应该承认,中国人民依然致力于国家富强的努力和发展模式的探索,那场发端于道光中叶的跨世纪的社会大变革并没有完全结束。困扰道光皇帝的边疆矛盾、民族纠纷、毒品泛滥、吏治腐败、经济危机、西方压迫等问题,不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吗!
中国两千年皇帝制度中涌现出了像秦皇汉武那样雄才大略的君主,涌现出了像唐宗宋祖那样贤明仁慈的皇帝,但若论与今天中国联系紧密、影响犹存的皇帝,当首推道光。真是千年朝堂,鲜有此帝!
可见,道光皇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王朝就是今天中国的“昨天”。回顾中国的“昨天”,绝不是为了不忘过去那点事儿,而是要把“昨天”当成“今天”的镜子,把昨天当成今天进步的基础。
让我们站在先人的肩膀上,比先人看得更远!
让我们走近道光皇帝,登上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去感受那充满屈辱而又不乏壮丽的艰难岁月吧!感谢先贤,敬畏历史!

作者简介

喻大华, 1963年2月生,辽宁辽阳人。先后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教授。 主讲中国史学史、史学论文写作、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晚清史、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十余年来,出版《晚清文化保守思潮研究》等著作两部,参编著作近十部,发表论文七十余篇。

目录

天降大任
乾隆嫡孙,文武双全
疑云之中,承继大统
遗诏风波
祸从天降,陈年老账
多磕头,少说话
好好先生,升迁有道
吏治难清
无度官员,欲壑难填
朝野上下,潜规盛行
显赫朝廷,公然卖官
抠门皇帝
天子抠门,举世无双
俭德为荣,勤吝治国
海运皇粮
漕运弊生,利害攸关
馊主意,坏算盘
惩治盐枭
楚材挑重担,平步踏青云
半壁重臣,有道明君
盐法改革,迫在眉睫
英吉利叩关
天朝闭关,英国挑战
礼仪军事,隐忍对决
虎门销烟
烟深海国,圣颜大怒
生死苟利,祸福避趋
战前疑云
风口浪尖,暗涌横流
寸光鼠目,茫然决策
如此退敌
君庸臣佞,牺牲忠良
有奶便是娘,墙倒众人推
城下之盟
主和不主战,贼船卖国
战败不倒架,慷慨施舍
王朝末路
国之鼹鼠,监守自盗
入城风波,退中有进
道光宫闱
佳丽三千,知音有几
婆媳反目,遗恨之爱
子嗣虽多,成器者少
慕陵盖棺
道光西去,成丰登基
风云散尽,盖棺论定
道光大事记
后记

书摘插图

天降大任
  乾隆嫡孙,文武双全
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日,公历是l782年9月16日,清晨五六点钟,乾隆的嫡孙,后来的道光帝,曼宁在康乾盛世恩泽的沐浴之下出生了。出生地为紫禁城的撷芳殿。
太监一溜小跑到乾清门向正开早朝的乾隆皇帝报告,说皇十五子永琰(当皇帝后改名“颙琰”)的福晋刚刚生了个小阿哥。
“生个小阿哥有什么稀奇!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乾隆帝有多少孙子?自己也说不清楚,而且大多不认得,每到过年的时候,这些皇孙都会给爷爷乾隆帝拜年,乾隆一看,觉得他的皇孙长得都很像,就像一个模子出来的。于是乎,一人一个红包,打发走了了事。相比较而言,这些皇孙还是很有福气的,比他们更郁闷的是乾隆的孙女们,基本上没见过乾隆的面。
前来报喜的太监自讨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别看乾隆皇帝不动声色,但心里却乐开了花。虽说他子孙满堂,但这位皇孙可与众不同,因为这个皇孙的父亲永琰早已被密立为皇太子。曼宁的出生预示着皇家血统的绵延不断。而且永琰的长子刚刚夭折,此时他的心情极度难受,乾隆帝也正为他捏了一把汗,现在永琰的次子出生了,希望又有了,怎么能不高兴呢?但是,这一层窗户纸不能捅破,因为永琰的太子身份是秘密确立的,除了乾隆,谁也不知道,所以乾隆只能关起门来偷着乐。
曼宁的父亲永琰,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母亲即后来的孝淑睿皇后。曼宁是嫡子,排行第二,但是排行老大的小哥哥已经夭折,他实际上成为嫡长子。后来,曼宁当了皇帝,史称“有清一代,皇帝嫡出者,只此一帝”。大家知道,汉族家法都是立嫡长子,大清呢,不是不想立嫡长子,而是截止到嘉庆帝就立不出个嫡长子。
曼宁在深宫之中慢慢长大……
一天早晨,六岁的小曼宁被太监从睡梦中叫醒,抱进书房。从此,除年节、皇帝和皇后的生日外,他都是在书房里度过。每天早上四点,天还黑着,皇子皇孙就要进书房温习功课,此时师傅还没来,几个苏拉、太监在皇子皇孙们的朗朗读书声中倚柱而寐,残睡未醒。六点,师傅到来,开始授课,下午两点,师傅出宫。而这些“苦命”的皇子皇孙还要接着学满语,练骑射功夫,直到日落方能休息。
为了培养文能安邦治国,武能驰骋疆场的接班人,清朝制定了近乎残酷的皇子教育制度。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赵翼曾经在军机处值夜班,经常看到皇子们披星戴月、秉烛勤读的一幕,他发自内心地说:“我们这些靠读书挣饭吃的人尚且起不了这么早,何况天生富贵的皇子日日如此!怪不得人家文武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他感慨道:“我朝谕教之法,岂惟历代所无,即三代以上,亦所不及矣!”
乾隆皇帝还不时抽查,生怕师傅要求不严格。就在曼宁进书房的第二年,乾隆帝发现不少师傅擅自停课,就将这些师傅分别降职、革职,其中满族师傅每人又被重打了四十大板。这个事儿轰动了北京城。说起来算是“家长”打“老师”了。曼宁为此很是揪心,后来听说打人的人并没有用力,不至于很疼,他才略微安心。
曼宁修文习武,十分专心,进步很大,不仅汉学基础扎实,而且武功也修炼得十分好。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仅十岁的曼宁随祖父乾隆帝行围,居然射得小鹿一只,围场之上欢声雷动。八十高龄的乾隆老爷爷兴高采烈,赐曼宁黄马褂一袭、翠翎一支,还专门给他做了一首诗。
十岁的孩子居然能射死一头小鹿,您信吗?十岁的孩子胳膊有多长?能把弓拉到什么程度?能将箭射出多远呢?让人感觉不可思议。但是《清高宗实录》的记载有鼻子有眼:乾隆皇帝如何高兴,如何向周围的人炫耀自己十二岁时就射杀了一头熊,现在孙子曼宁射死一头鹿,鹿虽不是猛兽,但也十分难得。
其实,事情的真相大概是这样:曼宁打猎,侍卫守护在左右,曼宁开弓射箭之后,侍卫必定也会立即开弓或者开枪,但这个功劳不是侍卫的,一定算在曼宁头上,侍卫将功揽到自己头上也没用,因为侍卫的职责就是守护曼宁并哄他高兴,要是连带曼宁的祖父一起哄高兴就更圆满了。
当时现场还有花絮。清朝的李孟符在他的《春冰室野乘》中有如下记载:乾隆爷不是要赏孙子黄马褂吗,但哪有十岁孩子穿的黄马褂啊?拿不出这身黄马褂,曼宁就跪在地上不起来,他怕他爷爷赖账。没办法,乾隆就让人拿来了一身成年人的黄马褂给他穿上。现场顿时笑声一片。可以想见,十岁的孩子穿上成年人的黄马褂该成什么样子?史书记载“裾长拂地,不能行”,就是衣服一直拖到地上,已经不能走路了。乾隆皇帝命身边的一个卫士上前抱起了小曼宁,这真是“日落西山红霞飞,抱着曼宁把营归”。
  射鹿这件事可能有一定的渲染,但曼宁武功不错这点看来不必怀疑。从后来“林清之变”中的表现来看,曼宁确实身手不凡。
  震惊朝野的林清之变——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发生在嘉庆十八年(1813)。
 当时,阶级矛盾尖锐,作为社会病态的一种表现,民间秘密结社活动频繁。乾嘉年问的白莲教大起义虽然已被扑灭,但其变换名目,继续活动于北方。攻打紫禁城的天理教就是改头换面的白莲教。清政府称其为邪教。
  这次活动的首领林清是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他有个想推翻清朝统治的念头,但自觉实力不足,害怕朝廷镇压,就又联合河南等地的秘密结社。经推算,林清确定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为起事吉日(公历10月8日)。恰巧此时出现彗星,而嘉庆皇帝又去了承德,京城人心浮动,防守空虚。林清自感机不可失,便如期举事。
九月十五日中午,近百名天理教徒分别突袭紫禁城东西两门——东华门和西华门。东华门守军反应机敏,立即关闭城门,混乱中,只有五名天理教信徒冲了进来,算是自投罗网,立即被禁军擒杀。而西路却得手了,五十多名教徒成功冲进了西华门,跑上城头,插上了“大明天顺”的旗帜。但滑稽的是,旗帜仅仅飘扬了十几分钟就被清军拔掉。那些冲上城头的教徒下了城又发现一个新的难题——不认识路。
都说深宫似海,皇帝老爷子的金銮宝殿该怎么走?谁也没去过。找个人问问,怎么连个人影也没有?他们忘了认识路的人都被他们打跑了。
不过,向导问题很快解决了,有两名信奉天理教的太监主动前来带路,但事情恰恰就坏在这两个太监身上。
太监带着天理教徒往里冲,绕过武英殿,就是内务府,一想起平日里受尽内务府官员的气,正好可以伺机公报私仇,让他们尝尝苦头。鼠目寸光的太监领着天理教徒对内务府施行了一顿打砸抢,直打得值班的内务府官员哭爹喊娘!时间因此而耽搁了,待赶到隆宗门时,守门护军已经闻讯关闭了大门。
 叫门不开。
撞!
然而,血肉之躯如何撞得开铜墙铁壁似的朱漆大门。
此时,曼宁正在上书房读书。本来,他随嘉庆皇帝一同去了承德,但奉旨提前回京,于是,正赶上这场事变。当时,宫内一片混乱,后妃哭号,太监鼠窜,集合起来的军力不足百人,又不知来犯者人数、去向,不敢贸然出击,闻讯赶来的王公大臣也是一筹莫展。在此关头,曼宁成了众人的核心,他下令各门戒严,又派人去调集援军,然后命人取来腰刀、鸟枪、撤袋,迅速披挂停当,站在养心殿的台阶上,紧张地观察着。
隆宗门是进入内廷的关键,一旦打开,各宫就任其进入了。起事者见撞不开门,决定翻墙人内开门。
曼宁听到撞门声已提高了警惕,抬头一看,忽见五六名天理教徒已攀上养心殿对面御膳房的房顶,他果断地举枪射击,一名教徒中弹坠墙而亡。曼宁赶紧装填弹药,由于过分紧张找不到弹丸,于是一把扯下胸前的金扣子,装入枪膛,再次射击,将另一名手执白旗似在指挥的头目打落。其他天理教徒见受到阻击,纷纷退下阵来。增援的禁军及时赶到,在隆宗门外万箭齐发,逃跑不及的天理教徒被射杀在纷飞的箭雨之中,其中一箭还射中了隆宗门的匾额。
曼宁令禁军乘势在大内搜杀残余的天理教徒,又到储秀宫安慰皇后,命三弟在皇后身边时刻保护,不许片刻离开,同时在西长街布置警戒,以确保皇后安全,然后飞章上奏,向嘉庆皇帝报告这次事变的经过。此时,清军在紫禁城内的搜杀仍在进行中,直到次日,才彻底肃清宫内。九月十七日,在家中还一直翘首企盼捷音的林清被擒拿归案。
九月十六日,回京途中的嘉庆皇帝接到奏报,惊愕万分,忍不住声泪俱下,如此猖狂的造反是多少代未曾有过的事情啊,他如何和先祖们交待呀?同时嘉庆皇帝对曼宁大加赞扬,夸赞他有胆有识,身先士卒,忠孝兼备,可嘉之处,笔不能宣,将其封为智亲王,加俸银一万二千两,所用鸟枪也御赐大名“威烈”。
曼宁当即上折谢恩,表示“事在仓促,又无御贼之人,势不由己,事后愈思愈恐”,句句恳切,并且显示出一种不矜不伐的高贵气度。
这个时候,嘉庆皇帝是否已经立储,人们不得而知。但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曼宁肯定是嘉庆皇帝的接班人。
曼宁的优势主要有三:
第一个优势,排行最大。嘉庆皇帝共有五个儿子,长子已经夭折,曼宁虽然是次子,但实际上就是长子。
第二个优势,爵位最高。在嘉庆帝的几个儿子中,他位列亲王,爵位也最高。
第三个优势。功劳最大。曼宁在镇压“林清之变”中为朝廷立过大功,他的那几个弟弟都没法跟他竞争。
  如此来说,曼宁承继大统是理所当然。
  后来,嘉庆帝释放出一个很明显的信号,那是嘉庆二十四年(1819)正月,他让曼宁代表他到太庙祭祖,嘉庆帝的这一举动使朝廷上下都充分领会到这意味着什么。
  看起来,曼宁从嘉庆皇帝手里接过政权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当时,嘉庆帝已年届六旬,他的身体表面看起来也相当不错,他还屡次向群臣炫耀爱新觉罗家族的长寿基因,对长寿更是信心十足。
  疑云之中,承继大统
  世事难料!
 谁都没有想到,这个身体倍儿棒的皇帝死得这样突然,这样蹊跷,随之而来的曼宁继位又充满了悬疑。
那是嘉庆二十五年七月中旬的某天,嘉庆皇帝透露了一个口风:秋天的时候,想到口外去搞一次木兰秋狝。
什么是木兰秋狝?这是个满汉合璧的名词。“木兰”是满语,汉译为“鹿哨子”,木制,长二至三寸,状如牛角,用嘴吹出“呦呦”的类似鹿鸣之声,引诱鹿类前来并将其捕获。清朝将皇帝狩猎的专用场地称为木兰围场。“秋狝”一词起于《左传》,指的就是秋天的畋猎。木兰秋狝的地方距承德市西北一百多公里,占地面积上万平方公里。
康熙帝规定,每年要进行“秋狝”,不仅中央各部官员必须参加,蒙古各部的王公也要汇集于此,前来参加秋狝的人员数以万计,而且要连续进行二十多天,用规模宏大来形容绝不过分。一般来说,皇帝“木兰秋猕”的用意是借此习武练兵,怀柔蒙古,同时也有消遣游乐一番的用意。
嘉庆帝这个念头甫一出口,群臣便纷纷表示反对。理由很简单,口外天寒,担心皇帝身体不适。七月十四日,有一个大臣再次劝皇帝在紫禁城好好休息,别出去秋猕,说着说着就说走了嘴,什么连年行猎,围场的猎物日渐稀少,基本上就剩下兔子了,我们兴师动众、长途跋涉去打兔子有什么意思呢?他力劝皇上别去。
  ……

商品评论(0条)

内    容:

购物评价

所有评论都来自购买本商品用户!

你要登陆后才可以发表评论登录|注册

    支付方式

    多种收款方式 支持外卡,7X24小时客服 技术支持快速反应 支付更简单,交易更安全,结算更及时!

    内    容:

    购物评价

    所有评论都来自购买本商品用户!

    你要登陆后才可以发表评论登录|注册

    多种收款方式 支持外卡,7X24小时客服 技术支持快速反应 支付更简单,交易更安全,结算更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