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您现在的位置:中华考试书店 > 其他书籍 > 美食 > 书籍介绍
以下商品同时被关注

饮膳札记

放大图片

  • 现价格

    ¥22.00
  • 定   价

    ¥22.00折扣:100折 立即节省:¥0.0
  • 评   价

    已有0人评价
  • 库   存

    缺货
  • 我要买

收藏人气:(0)
您可能对以下书籍有兴趣
1件商品组合购买
总定价:¥
考试书店价:¥
立即优惠:¥

编辑推荐

本书延续作者一贯的绵密细腻,对任何微物琐事的观察、经营、描写,都经过严谨的设想和安排。文字清晰明朗而工于刻画,细细描绘料理的制作过程。每篇都是以一道菜的名称为题目,像是「潮州鱼翅」、「清炒虾仁」、「台湾肉粽」、「炒米粉」等,一共写了十九篇文章。
我于烹饪,从未正式学习过,往往是道听途说,或与人交换心得,甚而自我摸索;从非正式的琢磨之中获得经验与乐趣。有时,一道用心调制的菜肴能够赢得家人友辈赞赏,便觉得欣然安慰。我们喜欢在家宴请朋友小聚叙谈,而为了避免重复以同样的菜式款待同样的客人,不记得是何时起始,我有卡片记录每回宴请的日期、菜单,以及客的名字。这样的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避免让客人每次吃到相同的菜肴,另一方面则可以从旧菜单中得到新灵感。
——林文月
后记
随时随地做卡片、录笔记的习惯,大概是在教书和写论文的生涯里自然养成;而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后,竟会广涉及日常生活的各隅,也真是积习难改,无可奈何。
当初,在各色纸片上面记下大大小小的宴客菜单,只是为了选购素材之便、上菜次序之参考;至于附记日期以及客人的名字,则是为了避免日后再邀时菜肴重复罢了。一切都出于实用之目的,字迹既草率,更有多处涂改变更。但是重览那些陈旧了的记录文字,于一道道菜肴之间,令我忆起往日俎上灶前的割烹经验,而那些随意写下的名字,许多年以后再看,竟也有一些人事变化,则又不免引发深沉的感慨与感伤!
翻阅一张张的菜单,有些欢聚与叙谈,仿佛有如昨日事一般清晰,但也有些事情似乎已经相当模糊暧昧了。例如早逝的女作家三毛,由于彼此都有些羞涩,我以为和她始终止于点头寒暄之交情而已,但她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一张忘了记日期的菜单之上。那上面所记客人的名字依序为:美丽(庄因太太)、秋鸿(郑清茂太太)、三毛、林海音、琦君、齐邦媛、殷允苋、咪咪(我所认识的女朋友中,小名“咪咪”者甚多,此盖为余光中太太)。全是女客,且多与文学写作有关者。猜想大约是十余年前某日的午宴小聚。三毛已逝,琦君迁居美国,当时主持纯文学出版社的海音姐近来健康情形欠佳,令人感慨系之,但那小小纸张上却明明白白留下欢乐的往事:
糖醋藕片
洋芋色拉
虾仁镶冬菇
奶油烤白菜
腐乳大排骨
酸菜肚片汤
清蒸鲳鱼
甜点及咖啡
女性聚餐,复值午宴,这大概是我刻意安排如此清淡的菜单的原因吧。
至于一九八三年秋日宴请台先生、杨牧、胡耀恒、Nancy(殷张兰熙)、林海音和齐邦媛的菜单则如下:
卤牛腱
小黄瓜炒剑虾
烩双冬
辣椒镶肉
香酥鸭
客家豆腐
奶油白菜
清蒸黄鱼
冬瓜盅
炒米粉
什锦水果
那次仿佛是杨牧自美国西雅图来台大外文系任客座教授,因而我邀约了同在外文系任教的齐教授和胡耀恒作陪。Nancy和海音姐都是大家所熟悉的朋友。至于台先生,是一位心胸开阔的长辈,对于有才华的晚辈一向关怀,所以许多场合都欣然光临。那一晚的菜肴未必特别讲究,但饮酒笑谈至为愉快,直到夜深,台先生说:“今晚上喝得痛快,吃得也不错。我们散了,让主人休息吧。”众人才依依离去。
有一份也是忘了记日期的菜单,主宾是我的三位老师:台静农先生、郑骞先生、孔德成先生,另外邀约我的学长何佑森教授和他的太太李大平做陪客。
凉拌三丝(豆腐干、莴苣、火腿) 卤牛肉片
菠菜豆干
蘑菇蚕豆
糟炒鸡丝
潮州鱼翅
香酥鸭
清炒豆苗
口蘑汤
芋泥
白兰地西瓜
台先生和孔先生都善饮,所以请酒量大而豪爽的何佑森为陪宾。郑先生早年也颇能饮,但那时已自我克制,每有定量,不过那晚他兴致好,也喝了三数杯。菜单上的前面四道,便是为佐酒而设。其中,只有蘑菇炒蚕豆是现炒热食,其余三样都是事先准备妥善,因而我可以从容坐下来陪客人举杯。通常在构想菜单时,我总会特别在上菜的先后顺序方面多考虑,如何使自己能够有充分的时间于坐席上陪宾客说谈,而避免完全陷身于厨房内。因为宴客之际,菜肴固然重要,而席间氛围更应注意,若主人尽在厨房忙碌而无暇陪宾,实在既扫兴又失礼。
其实,从这一份单子上看来,那晚我需要临时现烹的菜肴除了“蘑菇蚕豆”外,也只有后面主菜中的“糟炒鸡丝”、“清炒豆苗”和“口蘑汤”而已;所有素材都已在客人来之前洗净切妥调配好,因此心情轻松无压力。其实,要心情轻松无压力,端赖事前的准备工夫,譬如“香酥鸭”需得用椒盐腌一晚,再花时间蒸到肉质软烂,再沥干待炸。“潮州鱼翅”,从发翅到准备高汤及焖炖,更需要两三天的时间。不过,这些工作于宴客前觅时间陆续完成,临场只一炸、一热即可。
记得那夜,孔先生看我端出鱼翅,起身举杯说:“我们要谢谢女主人!”于是一桌宾客都为我干杯。他们是知道我的诚意和用心的。郑先生喜食甜点,费工夫的“芋泥”,便是为他而做。至于“白兰地西瓜”,为我旅居日本时学到的特殊西瓜吃法。将大西瓜横切,使如一大深碗,用汤匙先掏出中心瓜肉约一饭碗量,于其内注入上品白兰地酒大半碗,再撒入白糖三汤匙许。酒渗透人瓜肉后,再将原先掏出之瓜肉覆盖其中心。食时,可准备每人一组玻璃碗及西式大汤匙,各人自行取食。西瓜宜冰,则酒的辛辣味尽消,有一股甘醇芳香,别有特殊风昧,颇值得一试。
那一沓五彩缤纷的菜单中,有一部分是属于家族聚餐的纪录。母亲过世后,年迈的父亲虽有一位细心体贴的女佣专侍,而幺妹一家又住一墙之隔,但老人家平日生活难免单调寂寞,所以我常常在周末请妹妹一家陪同父亲来晚餐,顺便也让女佣得空回她的家休息。父亲晚年逢年过节在我家聚餐团圆,已成为一种习惯。年老的父亲齿落牙松,而妹妹家里有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如何兼顾一桌人的饮食需要,倒也是颇费心神的。有一张素净的纸片上面记着一九八三年端午节的家族聚餐:
煨白菜
炸丸子
黄鱼羹
腌笃鲜
什锦色拉
干煎明虾
八宝香酥鸭
炒米粉
芭乐番茄果盘
邀宴家族时,我心情更为轻松,上菜顺序未必一一事前安排,思考力多着重于样式是否适合老少各人。有时各种菜肴摆满一桌,形形色色,引得孩子们欢呼,外公则在一旁微笑,反而有节庆团圆的气氛。这一天是端午节,我在受大家欢迎的香酥鸭肚内放入一些包粽子剩余的八宝糯米饭,以制造节日气氛,年轻人竟然争食那有限的糯米而忽略香酥的鸭肉了。“煨白菜”和“黄鱼羹”都极软极嫩,父亲最喜爱。“腌笃鲜”是沪式美味的汤,“笃”字宜以沪语发音,应是“炖”的意思。取家乡肉与五花肉切块,一起炖熬,另外加入竹笋与腐皮结,文火炖至各物皆烂熟,汤水呈乳白色,其滋味极浓郁。父亲不吃那些肉与笋,但是往往可以喝一大碗汤。至于水果,专取芭乐(番石榴的俗称)和红番茄,是由于多年的糖尿病,母亲在世时遵照医生嘱咐,只为他准备此二色,我默记于心,便也沿袭下来。
这里只在三四十张的菜单里抽取四种录出。重览陈旧的那些字迹,许多的往事一时浮上心头。当时只道是寻常,而今人事已非,既温馨亦感伤。起初写几篇饮膳方面的文章,纯粹是为了纪念之目的,怕日子久了,自己曾经烹饪过的菜肴可能生疏了;一些琐细的人与事或许也渐形模糊甚至遗忘;但在报章杂志刊登,竞也欲罢不能地断续写了两年。这两年期间,当然另有其他题材的作品,而此类小文共得十九篇。我不是烹调高手专家,但曾经做过的菜肴倒也不只此十九种,可以写的内容亦尚有一些,原来想写足二十篇再辑成一册,但又想到读古人之作,有“古诗十九首”;而前此曾出版过散文集《拟古》,即踏袭陆机的“拟古诗十四首”,合十四篇成册,便为辑此十九篇出书找到一个允当的理由了。
文字诸端既已备妥,照例又央请豫伦为我设计封面(指台湾洪范书店版)。多年以来,我每有新书出版,他已经成为封面设计的义工,责无旁贷,而他自有从抽象画演变出不落俗套的本事。但此次竟多所犹豫,迟迟未能缴卷,尝试多方,终不满意。他知道这本书的内容虽涉饮膳,我并不愿意让影射鸡鸭鱼肉或杯盘碗筷的形色呈现于封面,而纯粹抽象则又嫌未能传达其旨趣,故难。一日,我忽然提议:“取饕餮为主题,如何?”这个想法得到他同意。饕餮,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贪食之兽,古器物如铜器、玉器多刻其形。自东坡以“老饕”入诗以来,老饕一词亦颇成为一般好食者之称呼。至于封面色彩,大概是想造成古铜或古玉趣味的吧。
一九九八年岁暮识于台北寓所

内容简介

本书为作者借饮膳记忆,委婉追怀平生亲友知己之行止,以十九种佳肴食谱编织成一幅温馨感人的回忆录。虽谓知味大厨操典雅之笔触,书写了俎上灶前的割烹经验,实乃情思悠远之硕学,在全面回味昔时体会到的师恩、友谊和亲情所加之于今日的无穷感念。

作者简介

林文月,台湾彰化人,生于上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回到家乡,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又获硕士学位,留学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比较文学,后回台湾大学任教至退休,现专门从事写作。著述有学术论文《澄辉集》、散文《拟古》等约二十种,译著有《源氏物语》等古典名著。

目录

饮膳住事
楔子
潮州鱼翅
清炒虾仁
红烧蹄参
佛跳墙
芋泥
口蘑汤
水晶卤蛋
香酥鸭
椒盐里脊
台湾肉粽
烤乌鱼子
扣三丝汤
葱烤鲫鱼
炒米粉
萝卜糕
镶冬菇
糟炒鸡丝
荷叶粉蒸鸡
五柳鱼

附录:生活其实可以如此美好

媒体评论

女教授的厨房及其客人 绿茶 新京报

我家厨房、书房、餐桌和客厅里,散落着很多便条,上面记录着小人家烘焙时记
录下来的“方子”(烘焙面包和蛋糕的食谱),这些食谱记录着我们生活的点滴,美好而温馨。近读林文月教授的《饮膳札记》,看到同样的记录,女教授在教书和写论文生涯中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并沿用到她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大大小小的纸片上,记着每次宴客的菜单和
客人。读林教授的美食札记.被其优美的文字折服自不必说,她是我很喜欢的台湾散文家之一,书中呈现的一道道美食也多少勾起我的些许记忆,因为林教授书中所及的菜单,有些曾是儿时最喜欢的美食,比如葱烤鲫鱼、炒米粉等,如今,远离父母的我多年已经没口福吃
到了,所以,读到这些让人馋的文字,竟不自然地思起乡来。

除了被其一道道美食(共19道)所馋,还对其记录的每一次宴会的食客好奇,
这些食客,多为我们熟悉的台湾文化名流,这其中.最有口福的就是林教授的老师台静农先生,尤其是林教授精心制作的好菜如潮州鱼翅、佛跳墙、红烧蹄参等.均有台先生在席间。除此,还有三毛、林海音、琦君、眯眯(余光中太太)、杨牧、齐邦媛、郑骞(林文月老师之一)、孔德成(林文月老师之一)等。

林教授记录菜单和食客一开始实为习惯,后来却为其写作这组精美散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翻阅一张张的菜单,陈旧的字迹浮上心头.欢聚与叙谈的情形仿如昨日.并跃然纸上,情感饱满。这是一本美食包装下的追怀平生亲友知己的温馨回忆录。

书摘插图

楔子
  二十五岁以前,没有拿过锅铲,甚至连厨房都很少进去过的我,二十五岁结婚后,虽然初时只是两个人的小家庭,毕竟是一家之主妇,中馈之事有赖我掌理,也就不得不面对现实,开门七事及无数琐琐细细占据了日常生活的一大半时间。
  记得从蜜月旅行回来的次日黄昏,我为迎接婚后第一天去上班的先生回家享用晚餐,忙忙碌碌淘米洗菜,接着想生炉火。当时台湾社会,一般家庭尚未有瓦斯炉,甚至煤油炉都不是普遍使用。未结婚时,偶尔看过女佣在后院用报纸、竹片等引燃炭火,但是没有仔细研究过全部过程,所以自己操作起来,颇觉困难。新婚家庭的旧报纸本来就有限,我笨手笨脚地一次次尝试,又一次次失败。报纸烧光了,炭火依然没有点着。烟雾熏出了眼泪,也引发了焦虑与羞愧。男主人准时回家时所见到的不是温暖的晚餐,却低个流泪的妻子。
  那时我仍在研究所读最后一年,学位论文的撰写虽然不容易,家居生活则又令我体会到人生更具体实在的另一面。于是,文字的人生现实的人生并重,我于研究教学的工作之外,复认真经营衣食住行等日日的生计。
  累积多年的生活经验,确实已大有别于新婚时的懵懂未明;其中于烹饪之道,固然为了应付三餐之所需,不得不特别花费精神,而且烹而食之之际,又往往能够获得当下立即的成就感,所以令我对之兴味盎然。又由于亲自烹调的缘故,宴席之上或朋友邀约,偶遇美味,便有研究、分析,而且仿而效之的冲动。所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其实,食而弗烹亦不知其道也。凡事总要亲身经历,方得深入体会,食道盖亦如此。
  我于烹饪,从未正式学习过,往往是道听涂说,或与人交换心得,甚而自我摸索;从非正式的琢磨之中获得经验与乐趣。有时,一道用心调制的菜肴能够赢得家人或友辈赞赏,便觉得欣然安慰。我们喜欢在家宴请朋友小聚叙谈,而为了避免重复以同样的菜式款待同样的客人,不记得是何时起始,我有卡片记录每回宴请的日期、菜单,以及客人的名字。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避免让客人每次吃到同样的菜肴;另一方面则可以从旧菜单中得到新灵感。
  由于教书的关系,我有时会邀约学生到家中餐叙以了解课外的状况。学生们偶尔窥见我成叠的菜单卡片,都会惊讶道:「老师做菜和作学问一样!」至于记录的小册子落入熟朋友手中,则又不免于叫嚷:「这一道菜,我怎么还没有吃过?」而累积岁月,记录菜单的卡片和小册子,无论在分量和内容方面都显著的丰饶起来。
  年轻的时候,参加长辈的宴会,不甚能了解何以每当一道嘉肴上桌,便有人到出不能吃食的道理,若非胆固醇过高,便即血糖不降,尿酸值偏升等等,理由不一而足,却总是围绕着生理的问题而发;颇觉扫兴。而今,自己的年岁亦增,友辈之间饮食谈说,竟也不知不觉间与往昔长辈们的话题相类。而费心耗时做出来的菜肴,已经不如从前那样受到欢迎,有人举箸犹豫,有人浅尝即止,则又是另一种扫兴。
  岁月不饶人,旧时年少已皆鬓毛霜白,饮食一事即令人颇有今昔之慨叹,怎能够不怵然惊心!事实上,近一、两年来,我家居宴客的次数,显然不似往年频人仍了。回想自己从不辨奢葱蒜盐糖到稍解烹调趣旨,也着实花费了一些时间与精力,而每一道菜肴之制作过程又累积了一些心得,今若不记录,将来或有可能遗忘:而关乎每一种菜肴的琐碎往事记忆,对我个人而言,亦复值得珍惜,所以一并记述,以为来日之存念。
  潮州鱼翅
  从前,若有人问最爱吃的菜肴是什么?我会毫不犹疑的回答:「潮州鱼翅。」那种浓郁而细致的口感味觉,即使在美不胜收的中国南北嘉肴里,也应该可以算得上是人间美味之首的吧。后来,因为喜爱吃而自己渐渐琢磨,稍有心得之后,我的兴趣却转而变成调制的过程,甚至于在乎别人享用我的手艺方面;相对的,自己往往只是用心于尝试味道咸淡稠稀,吃食享用的乐趣反倒变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虽然现今市面上卖南北货的店里,有装在塑料袋内发好的鱼翅,可以省却很多工夫,但还是喜欢选择干鱼翅自己煮发的老方法。我认为自己煮发的鱼翅,比较没有腥气。台湾的干鱼翅价前非常贵,我以前有机会到香港总会顺便去铜锣湾或旺角一带买一些回台湾。在不同种类的货色中,我偏好约莫二十公分长度的干翅。去好翅唇内碎骨的干翅,较好的略呈牙白色,厚薄适度,稍弯的形状有如剥了壳的绿竹笋,而翅丝不粗不细,整齐密排,像一具梳子。通常一袋内装有大小相若者十数片,如果宴请一桌,十位至十二位客人,我会取出一半,而将剩余的一半另外再用塑料袋封紧,藏于冰箱冷冻库之中。
  发鱼翅的方法相当固定,通常需要在宴客之前三天就开始准备。最好是选个晚餐之后碗盘洗净的时间,将六、七片干鱼翅略微冲洗后,置入注满冷水的大锅内,让水淹盖过每一片干翅。锅取其大,是因为鱼翅浸泡一夜后会伸长变大变软之故。
  次日早上,将那一大锅有腥味的冷水倒去,再注入大约七分满的冷水,并加进大约一汤匙的绍兴酒,以及数片姜。用大火把锅内的水烧煮到快要沸腾时,即改用文火,以免鱼翅因温度过高而卷缩起来,等水面冒泡即将滚开时,便可以关熄炉火,让鱼翅在紧盖着锅盖的热水中浸泡到水自然冷却。这便是第一次发鱼翅。其时间因季节而异,冬天约须二小时余,夏天则稍久。
  待锅内水完全冷却后,打开锅盖,倒去大部分的水,再注入新鲜的水,仍保持七分满的水量。倒出去的水,尚有相当浓重的腥味,所以第二锅水中不妨酌量再加些酒和姜(煮过的姜,可以扔掉);然后再依第一次煮发的方法,进行第二次的发鱼翅。如是者三次,才算煮发完毕。这三次发鱼翅,几乎耗费自晨至昏大半天的工夫,或许令人感到不耐烦;但文学艺术之经营,不也需时耗神费工夫的吗?如果你能以艺术之经营看待烹饪,则这半天的工夫就算不了什么了。我有一次偷懒,只发了两次鱼翅,结果炖烧出来的作品,腥气未能尽去,而且翅丝也颇嫌僵硬,可谓前功尽弃、因小失大!
  事实上,现在每一个家庭的厨房里都有三个或四个瓦斯(或电气)炉头,为了节省时间,于煮发鱼翅之同时,不妨在另一个炉上用另一个大锅制作高汤。潮州鱼翅的高汤,主要的材料是一只鸡、一只猪脚与一段火腿。鸡,一定要用土鸡,唯不必太大;猪脚,可用前蹄,无须肉多;至于火腿,可取横切的一整段,务必要将皮上及周围的杂质脏东西剔除干净,以免熬出来的汤带怪味道。
  通常熬煮肉汤,我总喜欢把各类肉在一大锅滚水中急速涮洗一次,除去过浓的肉腥及杂质秽物。然后再放置清水,将鸡、猪脚,和火腿先后置入锅中。由于三样材料都不切开,所以锅要相当大才能容纳得下。将水刚刚淹盖三物的大锅在火炉上烧至水开;改为中火,倒入绍兴酒一汤匙半,洗净的整棵葱数根,及大片的姜数片。熬煮高汤,比较不需要费神注意。只要锅内的水烧开后,保持继续加热,而不致于滚腾,即可任由锅盖紧闭,放置于炉上,所以熬汤的时候,可以兼做一些不费时的家务,例如折叠烘干或晒干的衣物,甚至也可比拿一分报纸或一本闲书在靠近厨房处阅读;只要保留一点注意力而不致于然浑忘其事便可。
  大约一小时以后,就会嗅到馥郁诱人的香味,便可掀开锅盖,取出先前投入的葱和姜;而这时会看到清水已转呈乳白色了。如果水分消失得太多,可以添补些清水,继续以慢火再煲煮一、两个小时。鸡肉已经烂透,猪脚与火腿亦都熟软时,高汤已制好,乃关熄炉火;稍顷而将三物先后取出。鸡的鲜味已尽在汤内,肉质松烂乏味,弃之可也;至于猪脚及火腿,冷后切块、切片,是两道佐酒的美味副产品,宜予保留。
  于是,将分别在两个锅内发泡好的鱼翅与煲煮好的高汤合而为一。初时,我用一般的汤锅在炉火上炖焖高汤中的鱼翅,无论锅盖如何紧密,炉火如何调小,长时间的焖烧总是会令鲜美的汤水逐渐蒸发消失。固然,汤变得浓稠,再添加清水,仍能够恢复到原先的滋味,但经常查看,不胜费心神之至。后来,我改用电气慢锅,效果竟意外良好。
  将电气慢锅调节至高温,把发好的鱼翅捞起沥干水分,小心置入锅中,勿使其破碎损毁形状,再徐徐倒入刚刚离开热锅的高汤至七分满。汤水过多,沸滚之际可能溢出锅外,所以千万要注意。由于高汤之中有一大段火腿,故咸味应当足够,但如果觉得太淡,亦不妨稍加一些盐。将玻璃的锅盖加上,便可听任其慢慢焖煮五、六小时。这种电气慢锅的好处在于加温均匀而且不急不烈,使鱼翅在较长的时间内更形软化,而且逐吮吸高汤的浓郁滋味。由于玻璃盖子颇有重量,又与锅口边缘十分紧密贴合,所以即使锅内的温度升高到沸点,水气和水分也不致溢洒出来,可以保持高汤的分量,同时,透明的锅盖,也易于随时观察锅内的情况。
  我做的鱼翅,喜欢柔软之中又保留一些咬劲。火喉稍一放纵,就会过于软腻乏劲。我的老师台静农先生很赞同这个标准,他常常提及当年的美食画家张大千先生颇好挑选软腻翅唇。台先生说:「那跟吃肥肉似的!」可见饮食好恶因人而异。我做的鱼翅,也绝不勾芡。汤里的鸡皮和猪脚,加上鱼翅本身,都有充分的胶质,造成极其浓稠的口感,无需依赖勾芡之助益。有人喜欢碗底垫一些摘去头尾的银芽,或洒一点芫荽;我却宁可两免,白瓷的碗内盛出八分满的鱼翅和羹汤,那不见其余一物的浓郁香馥之中,自已饱含了应有的鲜美,只须略滴香醋,趁热而食。
  我所吃过的鱼翅中,以泰国曼谷街巷内一家潮州老华侨所制作为印象最深刻。那店面丝毫不起眼,桌椅摆设亦极简单,只卖鱼翅与煲明虾二色,皆以小砂锅盛之,每人一小锅。热腾腾香馥馥的小砂锅内,除了黄亮浓稠的羹汤,只见两片小排翅。滴上两、三滴红色的香醋而食之,无论口感与味觉均属一流。只可惜在气温摄氏三十五度的热天,没有冷气设备的店铺,总是令客人吃得汗流浃背,而无法从容欣赏,也是记忆犹新之事。
  制作鱼翅既然如此费神费时,故而不妨于发鱼翅及煲煮高汤之际放宽其分量,将其中一部分留待下次之用。利用现在化设备之功能,把发好的翅与熬妥的汤分装入两个塑料袋内,密封冷冻,储存三、数月都无问题。下回取用时,只须将两袋解冻,置入电慢锅内焖煮即可。省时省力,当在一半以上。这以躲累积经验的小小心得之一。
  鱼翅昂贵,而且烹调非易,所以宴客时宜安排于前半席,最好是在冷盘前菜及一、二道热炒之后。这样的考虑是:此时客人的胃口正值最佳状况,不致太饿亦未过饱,能真正欣赏嘉肴及主人的手艺。我曾经参加一次达官富贵在某处司人招待所的盛宴,鱼翅在筵席近尾声时才上桌。宾主于饱尝各味,复屡屡举杯劝酒之际,多数已为热闹的宴会气氛迷失了味觉。鱼翅盛在大型碗中,由侍者一一分装入各人面前的小碗内。主人见此,频频呼唤:「上鱼翅了,上鱼翅了!」催促游走敬酒的人回位享用,奈众人的酒兴与话兴更浓,能用心欣赏的人已不多……而事实上,我注意到那一晚的鱼翅中,羼杂了一些代用品。这种鱼目混珠以壮大其事,或者竟是故意将此道菜肴安排于席末的原因吧。商人的狡猾与国人饮宴的一些陋习,同样值得检讨。
  由于烹制鱼翅非易,我并不是常常以享客人,但宴请长辈则往往而备之。母亲去世后,我隔周请父亲来聚餐。他老人家喜食嘉肴,而鱼翅软、羹汤鲜,甚得父亲钟爱。我有时特别为他留存一碗孝敬,看老人家呼呼地食毕不留一丝余翅,心中便有很大的安慰。不过,晚年的父亲体力与胃口渐不如从前,而且牙齿尽落,假牙阻碍了饮食的乐趣,任什么山珍海味都不再能促进食欲,有时一片孝心也枉然,委实莫奈何!
  有一段时间,我也时时邀约台静农先生和孔德成先生。两位老师都是美食家,故烹调之际便也格外用心。每当有鱼翅这一道菜上桌时,孔先生总是站起来对我举杯说:「鱼翅上桌,我们要特别谢谢女主人!」而台先生和其它作陪的同桌友朋也都会纷纷起身举杯。宴客的乐趣,其实往往在于膳饮间的许多细琐记忆当中。岁月流逝,人事已非,有一些往事却弥久而温馨,令我难以忘怀。
  清炒虾仁
虾,无论海虾或河虾,大概是水产中极鲜美的一种食物,而中国人吃虾的方法虽多,可能没有一道烹调方法比清炒虾仁更能具备中国菜肴的个性,且特立于世界各地的食谱之外的吧?
近来有些餐馆中做的清炒虾仁,为了求爽脆的口感及保存便利,往往以硼酸泡过,所以乍看之下,炒出来的虾仁鲜红可观,然而上口之后,脆则脆矣,却虾味全无,可谓扫兴之至。这种经过人工处理的虾仁,其实很容易辨识。只要看虾仁于红中透明,便可断定厨房里一定浸过硼酸无疑。炒得好的虾仁,清脆爽口而且味道鲜美,色泽则是虾红色中带些乳白成分,绝非透明的。多年前,台中火车站前的江浙馆子“沁园春”,有一道无人比拟的“清炒河虾”,最是美味令人难忘。那炒出来的河虾,只只如指甲般大小,色香味俱佳。几乎每一桌都会点一盘,所以去晚了,有时跑堂的会赔笑道:“今朝卖光了!对勿起。”
一般家庭厨房里烹制的炒虾仁,不是多汁不爽,便是色泽不够鲜亮,实难与一流的江浙餐馆师傅比拟。我也曾读过一些食谱,也曾道听途说一些家庭主妇的经验之谈:有道以盐先行抓捏虾仁者,有道以蛋清加打起泡入虾仁者,但终难见真正的好效果。其后自行琢磨,遂有了一些心得。
烹制鱼虾,最忌素材不新鲜,炒虾仁,尤其在选材上要特别小心。新鲜的虾,头壳完整而有光泽,以手指触之,则有弹性。买回来后,若不能立即处理,先须置入冰箱内,以免室内的气温高,使虾失去新鲜度。
台湾的小贩讲究服务,有时秤购好的虾可以委托他们代为剥壳,省却自己的工夫,又避免多沾染腥气。我从前便是偷懒,请人代劳,所以从市场买回来的虾一定须先冲洗;而冲洗过的虾,鲜味已失去一部分,又无论沥干或甚至用干布吸水,总嫌其水分多,爆炒起来不易爽脆。
  ……

商品评论(0条)

内    容:

购物评价

所有评论都来自购买本商品用户!

你要登陆后才可以发表评论登录|注册

    支付方式

    多种收款方式 支持外卡,7X24小时客服 技术支持快速反应 支付更简单,交易更安全,结算更及时!

    内    容:

    购物评价

    所有评论都来自购买本商品用户!

    你要登陆后才可以发表评论登录|注册

    多种收款方式 支持外卡,7X24小时客服 技术支持快速反应 支付更简单,交易更安全,结算更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