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您现在的位置:中华考试书店 > 其他书籍 > 自我实现/励志 > 书籍介绍
以下商品同时被关注

推荐商品

佛教心道养智

放大图片

  • 现价格

    ¥29.80
  • 定   价

    ¥29.80折扣:100折 立即节省:¥0.0
  • 评   价

    已有0人评价
  • 库   存

    缺货
  • 我要买

收藏人气:(0)
您可能对以下书籍有兴趣
1件商品组合购买
总定价:¥
考试书店价:¥
立即优惠:¥

编辑推荐

佛养心道养智,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
保持自性,你就是佛!修行就像弹琴,琴弦太紧会绷断,琴弦太松又弹不出声音,中道平常心才是悟道之本。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佛心道智告诉我们:不劳而获带给你的仅仅是锦衣玉食,无用的安逸未必真的是增福。
佛心道智勉励我们:求人不如求己。
佛心道智劝谏我们:不要等失去后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
佛心道智激励我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内容简介

从达摩祖师千辛万苦用一叶扁舟将普度众生的佛教载到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到唐宋佛教大盛遍地开花,佛教已经在这个宽厚博大的国家兴盛了千余年。
如今佛早已超脱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外衣而人世普度众生了。所谓:“佛养心、道养性”就是要身处尘世的人们在佛道禅心的熏陶下,用一种健康豁达的心态,拥有快乐美好的人生。
佛心道智告诉我们:不劳而获带给你的仅仅是锦衣玉食,没用的安逸,未必真的是幸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辛苦工作,任劳任怨的未必就是笨蛋;投机取巧,偷工减料的也未必就聪明。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即使掉下来了,也可能是炸弹。贡献出自己的才干,才有资格接受回报。失去了劳动,也就没有了生存和幸福的保障。
佛心道智勉励我们:“求人不如求己。”人要自强自立,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有义务帮助你,即使是父母,在你年满十八岁以后,也不再有这项义务。他人最多给你提供一个上升的平台,凡事都要相信自己。只有你自己相信了自己,才能让别人相信你。在这个个性张扬、主张自我的年代,自信是我们真正需要和最重要的。
佛心道智劝谏我们:不要等失去后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时光更不会倒流。看似平淡的生活让人乏味,但一旦让你陷入动荡与不幸中,你就会领悟到生活平静的真谛。
佛心道智激励我们:“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中国历史上历代开朝皇帝大多是赤贫小子,倒是葬送掉王朝的都是受过良好教育,也受惯了锦衣玉食的“败家子”。如今社会,早无等级贵贱之分,只要肯努力,没有什么不可以!
名人也好,凡人也罢;也许家财万贯,也许不名一文;不论春风得意,还是郁郁寡欢……这本《佛养心 道养智》都会让你体察到自己的内心,清扫你落满尘埃的心灵,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不必那么沉重,给自己留一点转身的空间、一点休息的时问,生活会更加美好。

目录

第一章 生命因淡名泊利而清澈
 1. 中正平和才是悟道之本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节制自己的欲望
 4. 真正的宝珠
 5. 自性三宝
 6. 珍珠门=欲望门
 7. 用平等心去衡量自己和他人
 8.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9. 不是黄金有毒,而是人心有毒
 10. 万事万物皆有佛心
 11. 除去闲名之累
 12. 吃亏就是占便宜
 13. 不松不紧
 14. 有爱就有了一切
 15. 打碎玉钵
 16. 一坐四十年
 17. 美在心灵深处
 18.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19. 死猫的脑袋最珍贵
第二章 “放下”,生活中处处有欢乐
 1. 放下木柴,学会宽容
 2. 无名就是这样产生的
 3. 不要为明天的落叶操心
 4. 最大的困扰往往来源于自己
 5. 活在当下
 6. 无事是贵人,但却莫做作
 7.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8.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9. 有理想的生活才会快乐
 10. 放下
 11. 在内心中寻找一份安宁
 12. 只要将拥有的做好就行
 13. 错是对,对是错
 14. 与人方便,与已方便
 15.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16. 一生只“偷”一次
 17. 境由心生
 18. 只有人才会使人幸福
 19. 做回自己
 20. 责任与爱同在
第三章 我佛慈悲,普度众生
 1. 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2.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3. 助人即助己
 4. 爱的“借口”
 5. 度人不分人
 6. 善待他人,也就是善待自己
 7. 活着就要做有用的事情
 8. 我不入地狱,谁来教化你
 9. 美德的涵义
 10. 自私的自了汉
 11. 救助苍生不为功利
 12. 白隐生子
 13. 重视自己的工作
 14. 出家的意义
 15. 善恶有报,天道好还
 16. 此时无声胜有声
 17. 为他人“腾出一只手”
 18. 以博爱为职责,以助人为乐事
 19. 既日一切,何有除外
 20. 救雉割耳
第四章 禅的幽默与智慧
 1. 一代奇人,其实草包
 2. 二>一
 3. 都不是
 4. 使用月光
 5. 禅师的心境
 6. 我姓秤
 7. 虚空可对你眨过眼
 8.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9. 大千世界一禅床
 10. 争先恐后的往生
 11. 鸟雀的灵性
 12. 痰该吐在哪里
 13. 逞强的代价
 14. 就是这个
 15. 本源佛性
 16. 比哭还厉害
 17. 四大五蕴
 18. 不像人,像佛
 19. 生得洒脱,死得幽默
 20. 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
 21. 吃茶去
 22. 狗子的佛性
 23. 无中生有
 24. 阴差阳错与一切皆禅
 25. 通身是眼
 26. 一丝不挂
 27. 肉眼、心眼
 28. 虱子的出处
 29. 赚钱给你偷
 30. 不是没人,是目中无人
 31. 虚空与实在
第五章 进退之道
 1. 前七步,后七步
 2. 一切都会过去
 3. 老和尚收徒
 4.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5. 两艘船
 6. 流言与鹅毛
 7. 释迦的劝戒
 8. 苏东坡的对联
 9. 鱼在上头
 10. 水的形状
 11. 守端怕人笑
 12. 大胆超越
 13. 最好的与最坏的
 14. 有钱人的逻辑
 15. 龙与虎的特性
 16. 法明煮汤
 17. 禅师和熊
 18. 立地成佛
 19. 学会放手
 20. 师父的教诲
 21. 一捆与一根
 22. 舌头和牙齿
 23. 知人不易
 24. 大圆圈与小圆圈
 25. 抽烟与休息
 26. 不开花的种子
 27. 不翼而飞的肉
第六章 随时、随性、随遇、随缘
 1. 化缘
 2. 自伞自度
 3. 何为粗细
 4. 让线变短
 5. 农夫种萝卜
 6. 两副面孔
 7. 大小
 8. 闭眼看清楚
 9. 心动、幡动
 10. 从自己心中流出
 11. 漂亮的独木船
 12. 敬钟如佛
 13. 水中的金块
 14. 交换痛苦
 15. 没有时间觉得老
 16. 问题太多
 17. 心静则宽
 18. 寻找幸福
 19. 漏掉的水
 20. 挑战禅师
 21. 沉重的篓子
 22. 富人分银
 23. 以水为师
 24. 空想与脚踏实地
 25. 沉默是金
 26. 鞋带开了
 27. 和尚解围
 28. 耕种、收获
 29. 蚂蚁的哲学
 30. 不是来做杂工的
 31. 盖佛寺
 32. 耆域识草
 33. 千万富翁
 34. 一根手指
 35. 玩游戏的老和尚
 36 . 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
 37. 随时、随性、随遇、随缘”
第七章 打破常规,意念便是转机
 1. “无”字取胜
 2. 卖财神
 3. 前世已试过
 4. 大佛转身
 5. 温暖的“心愿石”
 6. 分粥
 7. 万法皆一
 8. 听师傅的话
 9. 有智慧的人
 10. 糖
 11. 时间
 12. 不知为不知
 13. 一座佛
 14. 答非所问
 15. 渔王教子
 16. 完美的树叶
 17. 一语偈
 18. 过河
 19. 佛理教化
 20. 肚饿所食皆美味
 21. 和尚不睦
 22. 忙着砍树
 23. 踩冰淇淋的快乐
 24. 懒得弯腰
 25. 垂钓者
 26. 意念便是转机
 27. 背过河
 28. 珠宝与石头
 29. 只需要耐心
 30. 走出沙漠的和尚
 31. 泥路上的脚印
 32. 虚掩的门
第八章 看清自己是人生头等大事
 1. 珍惜你拥有的
 2. 佛缘于民众
 3. 从心领悟
 4. 小善大道
 5. 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
 6. 享受有缺憾的美
 7. 以小我救大我
 8. 不要让情绪轻易左右你
 9. 还在泥里转
 10. 心宽路才宽
 11. 做事,不必拘泥于表面的形式
 12. 一字之差
 13. 泥中莲花
 14. 侍者
 15. 我就是我
 16. 正视别人的批评
 17. 求人不如求己
 18. 人的命运
 19. 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20. 名字只是个符号而已
 21.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书摘插图

第一章 生命因淡名泊利而清澈
  1. 中正平和才是悟道之本
有一个学僧到法堂请示禅师道:“我常常打坐,时时念经,早起早睡,心无杂念。在您座下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用功了,为什么就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了一个葫芦、一把粗盐,交给学僧说道: “你拿着这个葫芦,先装满水,再把这把粗盐溶化进去,这样子你就可以开悟了!”
学僧一切照办,过了不多久,跑回来对禅师说道:“葫芦太小,盐块太多了。我装进盐去怎么搅都化不了,我还是无法开悟。”
禅师拿起葫芦倒掉了一些水,只摇了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慈祥地说道:“一天到晚用功,不留一些平常心,就如同装满水的葫芦,摇不动,搅不得,如何化盐,又如何开悟?”
学僧问道:“难道不用功可以开悟吗?”
禅师说:“弦太紧会断,弦太松则弹不出声音,中正平和之心才是悟道之本。”
学僧终于恍然大悟:时时刻刻急于开悟的人是永远无法开悟的。
当一个人过分执着于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他的思维就会变得僵化、呆板,不懂得变通,没有回旋的余地,从而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过路的人大起胆子去问一个卖鬼的人: “你的鬼,一只卖多少钱?”
卖鬼的人说:“一只要200两黄金!”
“你这是卖的什么鬼?要这么贵!”
卖鬼的人说:“我这鬼很稀有的,它是只巧鬼。任何事情只要主人吩咐,它全都会做。它又是只工作鬼,很会工作,一天的工作量抵得上100人。你买回去只要很短的时间,不但可以赚回200两黄金,还可以使你成为富翁呀!”
过路的人感到疑惑:.“这只鬼既然那么好,为什么你不自己使用呢?”
卖鬼的人说:“不瞒您说,这鬼万般好,惟一的缺点是,只要一开始工作,就永远不会停止。因为鬼不像人,它是不需要睡觉休息的。所以您要24小时,从早到晚把所有的事吩咐好,不可以让它有空闲,只要一有空闲,它就会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工作。我自己家里的活儿有限,不敢使这只鬼,才想把它卖给更需要的人。”
过路人心想自己的田广地大,家里有忙不完的事,就说:“这哪里是缺点,实在是最大的优点呀!”
于是他花了200两黄金把鬼买回了家,成了鬼的主人。
主人叫鬼种田,没想到一大片地,两天就种完了。
主人叫鬼盖房子,没想到三天房子就盖好了。
主人叫鬼做木工装潢,没想到半天房子就装潢好了。
整地、搬运、挑担、舂磨、炊煮、纺织……不论做什么,鬼都会做,而且很快就做好了。
短短一年,鬼的主人就成了大富翁。
但是,主人和鬼变得一样忙碌,鬼是做个不停,主人是想个不停。他劳心费神地苦思下一个指令,每当他想到一个困难的工作,例如在一个核桃核里刻10艘小舟,或在象牙球里刻9个象牙球,他都会欢喜不已,以为鬼要很久才会做好。
没想到,不论多么困难的事,鬼总是很快就做好了。
有一天,主人实在撑不住,累倒了,忘记吩咐鬼要做什么事。
于是,鬼把主人的房子拆了,将地整平,把牛羊牲畜都杀了,一只一只种在田里。将财宝衣服全部舂碎,磨成粉末。再把主人的孩子杀了,丢到锅里烹煮……
正当鬼忙得不可开交时,主人从睡梦中惊醒,才发现一切都没有了。原来,永远不停止地工作,真是最大的缺点呀!
  佛心道智
古人曾云:“矫枉过正”。意思是:想要一个人改正错误,必须要令其做到最好才行。这句话用在当代,就有失偏颇之处。孔孟提倡“中庸”,即希望人们,做人做事都不要走极端,做得不够,故然不好,然而做得太多的后果也不是你所想要的。所以保持一颗中正平和之心,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临济禅师,因长住山西临济院而得名。他开创了“临济宗”,在中唐以后这种宗派很兴盛。临济宗的特点就是“机锋峻烈”,敢于“呵佛骂祖”,反对权威和经典。
有一次,临济路过达摩塔。
塔主问他:“你是先拜释迦牟尼,还是先拜达摩?”
临济回答说:“佛和祖都不拜。”
塔主不解地问:“他们跟你有仇吗?”
临济不加理会,扬长而去。
又有一次,临济坐堂讲法,语出惊人:“佛教的十二部经典,是擦屁股的旧纸;佛是虚幻之身;祖师达摩只是一个老和尚。”见有的和尚大惊失色,他不慌不忙地解释道:“佛祖跟我们一样都是爹娘生养的,有生有死。你想成佛,就被佛魔抓住;你想求祖,就被祖魔抓住。如果有所求,都是苦事,还不如无所求。”
最后,临济又说:“你们如果想得到佛法,就不要受人拘谨和迷惑。向里向外,应该逢着便杀,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遇到罗汉就杀罗汉,遇到父母就杀父母,这样才能不拘泥于物相,真正解脱。”
这里的“杀”,不是教人杀人犯罪,而是从心里面祛除、傲视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无所求。
大干世界,芸芸众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临济禅师那样,“逢佛杀佛,逢祖杀祖”,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不错了。然而,事实上还有那么一些人,被自己的心魔抓住,追名逐利不择手段,到头来弄得自己身败名裂。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叫做《代悲白头翁》,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刘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之问情不自禁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给别人看。宋之问便说道:
  “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坚决地拒绝道:“此二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
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办法据为己有。于是他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活活害死了。
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谁也不想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有取必有舍,有进必有退,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不值得。
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的和睦,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则付出越多越可悲。临济禅师所说的无所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提出的人生命题。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奉劝诸君少一点贪欲,多一点节制,莫为名利遮望眼。
对于常人来说,求名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什么事都不能过分追求,过分追求又不能一时获取,求名心太切,有时就容易产生邪念,走上邪道。结果名誉没求来,反倒臭名远扬,遗臭万年。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拉比丹诺的人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拉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成果据为己有。他的做法在相当一个时期里欺瞒住了人们的眼睛,但真相终究还是大白于天下了。现在,拉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名利之心人皆有之,这当然是正常的,问题是要能进行自控,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到了接近极限的时候,要能把握分寸,跳得出这个圈子,不为名利之争而舍弃一切。
宋之问、拉比丹诺等也并非无能之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是很有建树的人。就宋之问来说,即便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经名扬天下。糟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俗话说,钱迷心窍,岂不知“名”也迷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颇有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普通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成恶名。
还是苏东坡先生说得好:“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条捆缚自己的锁链,早晚会被压垮,压得喘不上气来。如果真有人对此能坦然受之,那这个人的品质也就算恶得可以了!
  佛心道智
临济禅师的修行不可谓不高,在他眼里,连佛祖都没有,哪还会有什么名利。这才是无所求的最高境界。然而,这种境界不是尘世中人可以达到的。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做一个积极的、正直的人,能够为他人、国家、民族做些事,与此同时,自己也适当地得到名利,就算人生比较高的境界了。但一定要谨记:千万不能让名利熏了眼睛,不择手段去中饱私囊,这样只能害人害已。
  3. 节制自己的欷望
有个弟子问禅师:“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禅师说:“欲望!”
弟子满脸疑惑。
禅师说:“听我讲一个故事吧!”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农民想要买一块地,他听说有个地方的人想卖地,便决定到那里去打探一下。到了那个地方,他向人询问:“这里的地怎么卖呢?”
当地人说:“只要交1000块钱,然后就给你一天时间,从太阳升起算起,直到太阳落下地平线,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地就是你的了;但是如果不能回到起点,你将不能得到一寸土地。”
农民心想:“那我这一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岂不是可以圈很大一块地,这样的生意实在是太划算了!”于是他就和当地人签订了和约。
太阳刚一露出地平线,农民就迈着大步向前疾走,到了中午的时候,他回头已经看不见出发的地方了才拐弯。他的步子一分钟也没有停下,一直向前走着,心里想:“忍受这一天,以后就可以享受这一天的辛苦所带来的欢悦了。”
农民又向前走了很远的路,眼看着太阳快要下山了,他心里非常着急,因为如果他赶不回去的话就一寸地也不能得到了,于是他赶紧走斜路向起点赶去。可是太阳也马上就要落到地平线以下了,于是他加紧了脚步。最后,只差两步就要到达起点了,但由于他的力气已经耗尽,倒在了那里,倒下的时候他的两只手刚好触到了起点的那条线。那片地归他了,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的生命已经失去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禅师讲完,闭目不语,弟子顿有所悟。人的欲望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永远无法填满。别去强求那些本来不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因为那是徒劳的,一味的填充也无法填满你欲望的黑洞,倒不如坐下来,给自己定一个真正的目标,充分享受实现这个目标所带来的快乐。
拉斐尔十一岁那年,一有机会便去湖心岛钓鱼。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地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拉斐尔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落日余辉下湖面泛起一圈圈的涟漪。
忽然钓竿的另一头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急忙收起鱼线。终于,拉斐尔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它是一条鲈鱼。
月光下,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打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十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你得把它放回去,儿子。”妈妈说。
“妈妈!”孩子哭了。
“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
“再没有这么大的鱼了。”孩子伤感不已。
他环视了四周,并没有看到一个鱼艇或钓鱼的人,但他从母亲坚决的脸上知道自己别无选择。暗夜中,那鲈鱼抖动着笨重的身躯慢慢游向湖水深处,渐渐消失了。
这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后来拉斐尔成了纽约市著名的建筑师。他确实没再钓到过那么大的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因为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奋、守法,猎取到了生活中更大的鱼——事业上成绩斐然。
  佛心道智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除了会依靠本性做事以外,还会运用理性的思维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自己心中要有个衡量的标准。本能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理性的节制,如果任由欲望扩张、肆虐,最终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4. 真正的宝珠
佛陀在灵山会上时,手中拿了一颗什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分别答道是青、黄、赤、白色泽。佛陀就将摩尼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约而同地回答道:“佛陀!您现在手中根本就没有东西,哪里有什么摩尼宝珠呢?”
佛陀真实地告诉四方天王道:“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辨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
四方天王听后皆有所悟。
所谓摩尼宝珠,是用来比喻我们的真心佛性。世间上的人,每天都在忙碌着,所希求的都是一些荣华富贵、珍宝古玩、过眼浮名等身外之物,而往往对最宝贵的真爱、真情孰视无睹,随意丢弃。
相信下面这则故事会让你明白感情这枚真正的珠宝的分量。
一天,一位先生要寄东西,问邮局的小姑娘有没有盒子卖?小姑娘拿纸盒给他看。
他摇摇头说:“这太软了,不经压,有没有木盒子?”小姑娘问:“您是要寄贵重物品吧?”他连忙说:“是的是的,贵重物品。”姑娘给他换了一个精致的木盒子。
他拿过那个盒子,左看右看,似乎是在测试它的舒适度,最后,他满意地朝小姑娘点了点头。接下来,他就从衣袋里掏出了所谓的“贵重物品”——居然是一颗红色的、压得扁扁的塑料心!只见他拔下气嘴上的塞子,然后就憋足了气,一下子吹鼓了那颗心。
  那颗心躺进盒子,大小正合适。
 直到此时,小姑娘才彻底明白了这位先生要邮寄的乃是一颗充足了气的塑料心。
这使小姑娘想起了古代那个砍断了竹竿子进城的蠢货,她强忍住笑说:“其实您大可不必这么隆重地邮寄您的物品。我来给您称一下这颗心的重量——喏,才6.5克。您把气放掉,装进牛皮纸信封里,寄个挂号不就行了吗?”
……

商品评论(0条)

内    容:

购物评价

所有评论都来自购买本商品用户!

你要登陆后才可以发表评论登录|注册

    支付方式

    多种收款方式 支持外卡,7X24小时客服 技术支持快速反应 支付更简单,交易更安全,结算更及时!

    内    容:

    购物评价

    所有评论都来自购买本商品用户!

    你要登陆后才可以发表评论登录|注册

    多种收款方式 支持外卡,7X24小时客服 技术支持快速反应 支付更简单,交易更安全,结算更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