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您现在的位置:中华考试书店 > 其他书籍 > 经济 > 书籍介绍
以下商品同时被关注

推荐商品

格林斯潘的泡沫:美国经济灾难的真相

放大图片

  • 现价格

    ¥29.80
  • 定   价

    ¥29.80折扣:100折 立即节省:¥0.0
  • 评   价

    已有0人评价
  • 库   存

    缺货
  • 我要买

收藏人气:(0)
您可能对以下书籍有兴趣
1件商品组合购买
总定价:¥
考试书店价:¥
立即优惠:¥
编辑推荐
本书在国外推出后就屡受好评,4月,登上新加坡《海峡时报》最佳销售排行榜 ;7月登上海日报英文版美国商业图书排行榜;英国《星期日泰晤士》连续3周最佳销售排行榜;《德国金融时报》英美商业图书排行榜。
认识“次贷风暴”不可不读的一本书,讨论“格林斯潘功过”最具影响力的一本书,著名经济学家何帆倾力推荐。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用事实说话,通过援引格林斯潘在议息会议上的发言记录和对国会所作的证词,展示了格林斯潘一系列最具破坏力的失误,及其在过去19年中与下列各种经济灾难之间的联系。本书以批判为基调,对格林斯潘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其一,在2001年至2003年,美联储为了减轻互联网泡沫破灭对经济的影响而降息太多。随后的加息步伐又太慢。低利率刺激了抵押贷款和过度消费,造成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
其二,美联储监管太过松懈。央行降低了抵押贷款的标准,以至信用状况不佳的贷款人以极低的成本通过贷款得以购买房屋,而在房产泡沫破灭时,这些人最终无法偿还贷款而破产。
  2007年次贷危机
  千年虫恐慌
  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破产
  储贷业危机
  1987年的股市崩盘

内容简介
把水、盐、蔗糖和起酥油均匀搅拌到一些灰黄色的粉末中,再轻轻拍打成饼,无需烘烤,放到烈日下晒干就可以直接到市场上出售。这,就是泥土饼。不是电影画面,而是许多海地人真真实实的一日三餐,因为他们买不起粮食。
遥望地球的那一端的饥饿与无奈,再回首过去的大半年,物价飞涨,股市一跌再跌,CPI、次贷危机、高油价、高通胀成了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热门话题。
我们不禁要问,这一切到底怎么啦?梳理一下2007年至今发生的一切,我们试图找出全球经济现象背后的线索。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为了防止经济衰退,挽救美国金融体系,采取了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于是有意地进行美元贬值;众所周知,油价由美元标价,美元贬值直接导致油价上涨;高油价推动市场对生物能源的需求;生物能源需要大量粮食作为原料,进而推动国际粮价走高。于是也就有了我们之前看见的“泥土饼”的那一幕。
层层挖掘,我们不禁要问:昔日的“经济沙皇”——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美联储降息议会上有他的坚定的笑容;面对网络股泡沫时,全世界听见他信心满满的讲话。彼时,美国经济强劲,通胀水平低,股价和房价都在节节上涨。然而就在格老卸任不久,危机的种子开始发芽。房价不再上涨,房屋建设开始下滑,次级抵押贷款的拖欠情况越来越严重,一些贷款机构和对冲基金难以为继而破产。
这位“史上最伟大的央行行长”在退休两年后,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这本《格林斯潘的泡沫:美国经济灾难的真相》既非枯燥的学术专著,亦非格老的生平逸事,而是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援引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19年间在议息会议上的发言记录和对国会所作的证词,真实再现其言论种种,旨在为身处瞬息变幻的经济洪流中的读者提供一个思路,使其静心整理金融危机背后的真相。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多一个角度,多一份理性。
愿您在阅读此书后,多一次深入的思考。

作者简介
威廉•弗莱肯施,西雅图弗莱肯施泰因资本管理公司(Fleckenstein Capital)的总裁。他每天都在其网站Fleckenstein.com上撰写市场评论,同时为MSN财经频道撰写专栏。

目录
前言 格林斯潘时代的真实写照 (1987-2006年)
第1章 缘何一错再错 (1973—1994年)
第2章 泡沫之王:“格林斯潘对策”的诞生 (1995-1997年)
第3章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与格林斯潘对策: 从亲密接触到若即若离 (1998-1999年)
第4章 泡沫信徒的苟延残喘:泡沫已经泛起 (1999-2000年)
第5章 股市泡沫的破裂:科技奇迹不堪一击 (2000-2001年)
第6章 可爱的房地产:拯救美国于股市泡沫(2001-2003年)
第7章 烫手山芋:掏空自动取款机的房地产泡沫 (2003-2007年)
结语 丧失敬畏的后果 (2007年至今)

媒体评论
格林斯潘时代的遗产
何 帆

在华尔街看来,格林斯潘是神。或者按照格林斯潘的传记作者鲍伯•伍德沃德的说法,他是个“艺术大师”(Maestro)。90年代美国大选的时候,华尔街流传着一个说法:管他谁当选呢,只要格林斯潘还是美联储主席就够了。很多严肃的经济学家也非常推崇格林斯潘。2005年《商业周刊》曾经引用弥尔顿.弗里德曼的话,称赞格林斯潘是美联储成立以来最有建树(most effective)的主席。普林斯顿大学的两名经济学家Blinder和Reis发表过一篇论文《理解格林斯潘规则》,他们的结论是,格林斯潘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中央银行行长。
确实,在执掌美联储的19年间,格林斯潘领导美联储成功应对了纽约股市大崩盘、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网络经济泡沫、“9•11”恐怖袭击等一系列危机,使美国进入了长达10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经济”时代。格林斯潘的魅力不仅征服了华尔街,而且征服了整个世界。
然而,2007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使得往日的辉煌顿时黯然无光。次贷危机出现之后,危机的严重程度越来越出乎人们的意料。一开始不过是美国的一些地区出现了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但是到2007年8月份突然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等各国央行的鼎力合作,终于使得市场渡过了最恐慌的时候,但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次贷危机的坏消息不断传来,真是“没有最坏,只有更坏”。不仅次级贷款出现了风险,往日的优质贷款也出现了损失,不仅对冲基金受到了损失,就连素来稳健的国际商业银行也无一幸免于难。美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受到影响,最近的数据显示,欧洲经济和日本经济也开始恶化,看来,最糟糕的日子很可能还在前面。
在这种背景下,对格林斯潘的质疑越来越多。《纽约时报》把格林斯潘称为“泡沫先生”,很多经济学家指责格林斯潘要对网络泡沫和房地产泡沫负责。对格林斯潘的批评最为犀利的著作之一,或许就是这本由威廉.弗莱肯施泰因和弗雷德里克.希恩所写的《格林斯潘的泡沫:美联储的无知年代》。威廉.弗莱肯施泰因是MSN Money的专栏作家,弗雷德里克.希恩也是一个活跃的财经评论家。他们对格林斯潘的怀疑和指责由来已久,威廉.弗莱肯施泰因经常在书中引用他过去批评格林斯潘的评论文章。但他们更多的使用美联储的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的会议记录,以及格林斯潘在国会作证的记录,揭露格林斯潘年代美联储所犯下的错误。
在威廉.弗莱肯斯坦和弗雷德里克.希恩看来,美联储在过去19年里最关键的时候面犯下了一系列错误:1987年股市崩溃、80年代的储蓄与贷款协会危机、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倒闭危机、2000年科技股泡沫、对千年虫的盲目恐惧、2007年以来的次贷和信贷危机等。令人吃惊的是,格林斯潘在每一次危机中所犯的错误都是一样的,他在不停的重复过去的错误。而且,他善于改写自己过去的记录,以便为自己的错误寻找开脱。
格林斯潘所犯的过错是降息的幅度过大,而且维持过低利率的时间太长。利率太低,使得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格林斯潘成功的将美国婴儿潮一代疯狂的将自己的储蓄取出来,投向股票市场,以弥补因降息而缩水的收益。他还不断地为“新经济”摇旗呐喊,他认为通货膨胀率被高估,而生产率被低估,因此美国要担心的不是通货膨胀,而且股票市场并没有什么泡沫。调低通货膨胀的结果是,类似社会保障这样的与通货膨胀挂钩的财政支出项目将被削减,而政客们会把这笔钱挪作他用。至少在格林斯潘对新经济大加赞赏的时候,经济学家根本找不到生产率提高的证据。后来,学者们才领悟到,从新技术问世到生产率的提高,是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适应期的。格林斯潘所津津乐道的生产率奇迹仅仅是一个统计上的幻觉。
经常被人们提起的“格林斯潘对策”(Greenspan Put)是说,当资产价格下跌的时候,格林斯潘就会立即出手,但是当资产价格上涨的时候,他却坐视不管。比如,1998年LTCM危机之后,美联储在9月份已经降了一次息,而市场也较为稳定,但到10月15日,格林斯潘就又匆忙临时召开会议,再次降低利率。这是美联储历史上最不负责任的举动之一。当市场形成预期,相信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之后,投机行为成了全民娱乐,这直接触发了1999年之后网络股的疯狂上涨。
是泡沫总会破灭的。当网络泡沫崩溃之后,格林斯潘故技重施,仍然希望通过降低利息刺激美国经济。而且,在降低利息的同时,美国的住房贷款机构不断放宽房贷标准,尤其是针对收入较低、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开发出各种新型贷款,比如可调整利率。这种贷款在最初2-3年利率非常优惠,但到2-3年之后就会重新设定利率,大部分借款者到时候其实是很难偿还贷款的。这种所谓的创新使得没有足够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的贷款人盲目贷款,但这些借款就成了隐蔽的定时炸弹,到期就会爆炸,让借款人无力还款,陷入困境。格林斯潘当时对这种非固定利率贷款非常支持,他认为在降息的背景下,这种贷款方式能够让贷款人省很多钱。他似乎认为,只要他还能掌舵,美国经济就会一直欣欣向荣,但房地产价格从2006年之后开始下跌,很多贷款买房者才震惊的发现,其所要偿还的贷款,已经远远超过了房产的价值。
格林斯潘在为自己辩护的时候说,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出现有更深远的原因,央行想力挽狂澜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按照同样的逻辑,其在位期间美国经济的繁荣也和他的个人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格林斯潘制造了泡沫,而他过去所享受的尊重和爱戴中又有多少泡沫呢?股市泡沫崩溃了,房地产泡沫崩溃了,最后崩溃的,则是格林斯潘自己的泡沫。


书摘插图
中文版作者序言
之所以写下《格林斯潘的泡沫:美联储的无知年代》一书,主要是想让人们在面对美国信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无可挽回的走向破裂时能够明白,为什么如此严重的金融和经济问题可以不动声色地突然爆发。其实,这些问题绝不是无缘无故爆发的。它们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日积月累的产物。美联储以利率为政策目标的做法和他们对该错误始终拒不承认的态度则是罪魁祸首。
自本书在今年二月份出版以来,几乎每一事件都不出我所料。尽管如此,对于如此众多的金融大企业,像贝尔斯登(Bear Stearns)、国家金融服务公司(Countrywide Credit)、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纷纷倒闭,我还是深感惊讶。然而,在那些高杠杆效应的金融机构里,当它们的大部分标的资产已经一文不值时,这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在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获得“紧急援助”后不久,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曾对解除管制政策大加赞赏,这对于今日几乎整个美国金融体系都存在负债比过高问题应附有一定的责任
华尔街的紧急援助(其导致了“格林斯潘对策”这一观念)为今天在美国(以及英国)正在发生的一切做了铺垫,在这个过程中,谨慎者迫不得已地拯救莽撞者。随着美国蜕变为施救者,这个国家已经抛弃了其资本主义传统。现如今,几乎任何一家发现自己处于困境中的大型机构都认为政府(其实是纳税人)应该提供财政援助。与之类似,那些没有量力而行的购房者也认为他们应当从自己犯下的错误中被解救出来。真希望其他国家能够引以为戒,千万不要重蹈覆辙。
许多人似乎仍在期待着这些积重难返的问题能立即烟消云散,这就同他们当初没能认清信用泡沫破裂的早期信号一样。(想想看,当初在回应次贷损失时,人们经常重复的一句话就是“形势得到了控制”。)一年之后,各金融机构因持续性受损不得不筹措了3500亿美元,而现在的经济衰退(这已经得到官方承认)在当时尚未对其资产造成真正的损失。
这些问题尚未在美国得以“控制”,我们那鲁莽的货币政策就传播到了世界上每一个与美元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国家。就连像中国这样经济繁荣的国家也被迫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或者是任由其货币升值。大多数国家没有放弃“盯住美元”机制,但我认为,如果放弃联系汇率,其实它们会从中受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认为人们还会发现很多薄弱环节。在美国,肯定会如此,在其他国家也极有可能。正如我在本书中所解释的那样,在2007年破裂之前,房地产泡沫一直都是驱动美国经济的引擎。若没有它在金融方面的刺激,当随后的信用紧缩到来时,一场经济灾难几乎不可避免。美联储和其他金融监管者对房地产泡沫的视而不见是不可饶恕的,因为对于任何关注的人来说,那是相当明显。事实上,如果您在google上搜索“房地产泡沫”和“2004”,就会发现50多万条结果。确保金融系统安全、健康、稳定和抑制系统性风险是美联储的职责之所在。他们没有做到位。今天,几乎全世界都在为他们的失职付出代价。
至于这一切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我觉得当最大的顾客之一(在这里也就是美国)同我们所遭受的金融问题做斗争时,其结果对于你们来说很难预料。但我认为美国的问题不会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中国本身有着巨大的内部增长潜力。然而,美国的经济衰退倒很有可能非常严重,而且再过一两年也不会结束。这样一来,许多亚洲的生意将在一段时间内受到负面影响。
我们能从本书中吸取的重要教训是,中央银行可能会对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想选择一个确保经济繁荣的利率是不现实的。因此,为今后避免泡沫及其灾难性后果,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央银行家们需要想办法制定货币或信贷增长目标以避免重蹈格林斯潘和美联储的覆辙。
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就束手无策,只能任由金融官僚们错误决策的摆布。只要一点知识就可以帮助投资者在我们所处的这个金融世界里驰骋。我的愿望是,本书能够讲清楚现在存在哪些问题,它们又是如何产生的。我希望,在获得这些信息后,人们可以保护自己,并且在未来时机成熟时有能力抓住机遇。

第1章 缘何一错再错 (1973—1994年)
格林斯潘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中央计划的制定者。在担任美联储主席之前,他在1954-1987年期间担任其私人公司——陶森-格林斯潘经济顾问公司(Townsend-Greenspan)的总裁。他还在多个政府咨询机构任职。例如,他曾是结束强制征兵制委员会的成员,还是“社会保障委员会”委员。但在成为美联储一把手之前,其最引人注目的职位当数1974-1977年初的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一职。
好奇者恐怕很想知道他在这期间留下了怎样的工作成绩。
格林斯潘参加的参议院听证会可以让我们在做出评判之前先睹为快(美联储主席的提名需要经国会批准)。1987年7月21日,格林斯潘出席了由威斯康星州参议员威廉•普洛克斯默尔(William Proxmire)任主席的“银行、住房与城镇事务委员会”听证会。很显然,普洛克斯默尔已经研究过“经济顾问委员会”在1976-1986年间所做的预测,他注意到格林斯潘的委员会留下了“一份糟糕的预测记录”。
  普洛克斯默尔参议员发现格林斯潘在1976-1978年任期内所做的预测错得有些离谱。在利率预测方面,这位未来为世界最大经济体设定利率的人士所预测的数值,是同一时期误差最大的。
  用普洛克斯默尔的话来说,格林斯潘的错误“打破了整个时期的所有记录”。
  难道你能说格林斯潘的错误不太严重?他在1978年预言短期国库券期末利率为4.4%,可事实上是9.8%。至于当年的通货膨胀率,他也没有猜对——当时年度通货膨胀率攀升到9.2%,他的预测值却是4.5%。
格林斯潘又是如何回答普洛克斯默尔呢?“这与我记忆中的数字不太一样。”
普洛克斯默尔随即向这位候选人宣读了那些预测值,使其不得不承认“如果它们都记录在案,那么这些书面的数字是正确的。”但格林斯潘并未放弃篡改历史的努力。他想摆脱掉普洛克斯默尔的纠缠,于是抱怨道:“参议员先生,在政府内的预测与作为局外人的预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普洛克斯默尔却不以为然,他反驳道:“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历任主席都面临这一问题,但他们并没有像你一样犯下那么多错误——远远没有。”
听证会接近尾声时,普洛克斯默尔说:“但愿在你进入美联储后,一切都会有所改观。你不会这样一直错下去。”对于这番话,这位后来被称为“艺术大师”的人是这样回答的:“议员先生,我要提醒您的是,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多少还有些比这更成功的部分。”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这一点上,格林斯潘要么在否认,要么在试图篡改自己的历史。让我们考察一下他在执掌美联储之前的工作经历
1973年1月7日,格林斯潘在《纽约时报》上做了一个大胆预测:“形势从未像现在这样令人乐观过。”事实上,他大错特错了。四天之后,道琼斯工业指数达到1051点的峰值,但伴随着美国在“大萧条”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随后的两年里下跌了46%。
在那段时期,格林斯潘犯下的如此触目惊心的错误还不止这一个。1974年9月5日,就在宣誓就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第二天,他宣布:“我们的经济不会出现大规模下滑。”然而,众所周知,1974年中期至1975年中期,美国经济缩水5.8%。那么,当他在1975年4月开始表示忧虑并向纽约听众宣布最坏的时刻即将来临时,这位“艺术大师”是否终于判断正确了呢?也不尽然。经济衰退在一个月前,也就是1975年3月就已经结束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经济衰退让这位未来的美联储主席一错再错。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例子是,他在陶森一格林斯潘经济顾问公司从事咨询业时,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储蓄信贷协会的商业惯例坚持错误的观点,尽管这一错误判断直到他担任美联储主席后才显现出来。这些惯例成为储贷业危机的导火索,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衰退。
在《内幕操作:美国储贷业的劫掠行径》(Inside Job:TheLooting ofAmerica's Savings and Loans)一书中,作者斯蒂芬•皮佐(Stephen Pizzo)描述了格林斯潘与时任“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ederal Home Loan Bank)董事长埃德•格雷(Ed Gray)在1984年的一次相遇。这是一次很耐人回味的经历:
格雷收到备受尊敬的经济学家艾伦•格林斯潘的一封来信。格林斯潘在信中告诉他不必如此焦虑。他说“解除管制”正在按预期发挥作用。而且他列举了17家在新监管规则下业绩优良、发展势头良好的储蓄机构。在写这封信时,格林斯潘正担任加利福尼亚州欧文市林肯储蓄贷款公司的带薪顾问,该公司的持有人为小查尔斯•基廷(Charles Keatin9,Jr.)。就在格林斯潘给格雷写下这封信的四年之后,他所例举的17家储蓄贷款机构中有15家破产,给联邦储贷保险公司(FSLIC)带来30亿美元的损失。
  在此之后,1985年2月13日,格林斯潘在写给旧金山联邦住房贷款银行首席监事托马斯•夏基(Thomas Sharkey)的信中明确指出,基廷的储贷机构——林肯储蓄贷款公司的管理层在选择和进行直接投资时是理性且专业的。此外,他还特别指出:“其管理层在进行合理而且能够盈利的投资方面具有长期持久的良好记录”。他的结论是:“该机构不会给联邦储贷保险公司带来任何的潜在风险。”1989年,林肯公司被联邦监管当局接管,其破产清算花费了纳税人25亿多美元。
许多储蓄贷款机构不负责任的做法导致了整个行业的崩溃,这是美国在1990-1991年间所经历衰退中的标志性事件。格林斯潘之所以没有意识到正在发生的经济衰退,是因为他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放松对那些机构借贷行为的管制会有什么结果。但事后他会宣称,他不仅发现了衰退正在来临,而且还采取了果断措施防止形势的恶化。在某种程度上,储贷危机是后来失控的借贷风潮的前兆,而正是后者引发了2007年的房贷危机。(我们将在第7章进一步深入讨论该问题。)
在1994年5月向参议院银行委员会所做的发言中,格林斯潘借助事后诸葛亮式的聪明,对美联储的做法和理由做了如下解释:
由于觉察到债务递增带来的资金压力所引发的后果,我们从1989年春季开始对货币市场放松管制。家庭和企业不愿再借贷和消费,贷款人也不再愿意授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信用紧缩现象。为了尽全力克服上述金融压力,我们在1992年整个夏天逐步调低了短期贷款利率,直到1993年末,我们都将该利率维持在少有的低水平。(毫无疑问,也是极其重要的,这些举措都与通货膨胀相关。)
尽管这是对美联储所作所为的精确评价,但如果回溯格林斯潘四年前的发言,我们就会发现他完全是在误导人们,使人们相信,美联储的一举一动都得益于格林斯潘及其同僚的深谋远虑。
1990年1月,就在“德崇证券”(Drexel Burnham Lambert),这家被麦克•米尔肯(Mike Milken)打造成“垃圾债券大户”的证券公司倒闭前夕,格林斯潘出席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Joint Economic Committee)并作证。“德崇证券”的崩溃是1989-1992年间杠杆信贷问题中的标志性事件。这位美联储主席的陈述并未停留在垃圾债券、垃圾贷款、倒闭的银行或者泛泛地讨论“债务递增带来的资金压力所引发的后果”上,那是他在1994年5月的参议院会议上要讲的。虽然格林斯潘的确提及了房地产,但他并没有提出逐步降息以便减少财政压力的建议,而这种压力在四年之后是如此显而易见。在1990年的会议上,他又老声重弹:“其实,我们在当前经济中观察到的这种失衡和紊乱不过是持续增长过程中的一次短暂性停顿。”在1990年8月(也就是官方公布的那次日趋严重的衰退的第一个月)的一次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他再一次重申了他的乐观看法:“那些坚持美国已进入衰退期的人们,我认为他们注定是错误的……”
在1991年7月10日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格林斯潘对当时的经济做出了积极评价,而官方数据表明1991年3月,经济已经达到谷底。(请注意官方公布的经济衰退起止日期是由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确定的,并非事实上的起止日期。)他说:“我认为数周来的证据充分表明,我们已经走出谷底,经济正开始反弹……我认为在现阶段我们完全有把握说,我们已经摆脱了经济下滑的局面,形势正持续好转。”
真是不容易!这一次格林斯潘非常正确——经济已经触底并正在反弹。然而,到了同年10月,他的感觉又发生了变化。他开始使用“经济逆风”这个他后来经常用来形容债务危机的名词。只有在当时,他才将债务危机视为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从1989年5月开始降息到1991年7月,格林斯潘面对不断走下坡路的经济反应十分激烈。他的利率削减幅度达到36%,从9%降到5.75%。
然而,从l991年夏天,也就是经济跌人谷底的第6个月后开始,直到l992年9月最终结束降息,格林斯潘又将利率降至3%,并在这个水平上维持了15个月。
直到1994年2月4日才出现5年来的首次升息。
让我们重新回顾一遍:格林斯潘在他仍对经济充满信心时为了让经济持续增长,就将利率降到了很低的水平。然而,就像没有看到经济衰退一样,由于忽视了经济复苏,他的降息幅度过大,并将过低的利率维持了过长的时问;而这极大地刺激了金融市场(这是他反复犯下的罪过)。这样一来,他成功地促使婴儿潮一代疯狂地将用于存储和债券的钱取出,转而投向股票市场以便弥补因降息而缩水的收益。
格林斯潘的利率措施深刻地反映了他对1989-1994年初这段时期经济形势的“理解”。下面,让我们再深入挖掘一番。
在1994年,出现了很多有助于评价格林斯潘观点的信息,通过这些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格林斯潘这个人。在近期为推介其新书而接受的各种采访中,格林斯潘对那段时期有所评论。如果我们将他当年在公开场合和私下场合的言论(散见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五年后陆续公开的一些文本资料)与最近的言论做一番对比,很多令人震惊的自相矛盾之处就会浮出水面。首先,让我们看一看在1997年5月24日的参议院听证会上,格林斯潘是如何亲口描述当时的经济图景的:
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无论过去几年来货币政策的扩张效应有多明显……国内生产总值(GDP)明显高速增长。在对利率极为敏感的部门,这种增长势头是显而易见的;商业投资已经非常强劲,耐用设备生产商接到的订单数量大增;房地产业在1993年的最后三个月里反弹到过去四年多的最高点,尽管后来有所回落,但较上一年仍然有18%的增长;机动车需求旺盛,拉动了许多汽车和轻型卡车的产量。
此外,随着其他工业化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美国的商品出口也显著增长。工业设备使用率增至83.5%,达到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最高值。在过去的12个月里,新增就业岗位2 000万个,失业率大幅下降。鉴于强劲的经济和财政形势,到1994年初,过去几年的货币政策已经圆满地完成了使命。“逆风”减弱,经济增长则势不可挡。
在宣布击败1989年末那场悄然而至的经济危机后,格林斯潘接下来开始探讨他关于升息的心路历程:
目标实现后,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是否有必要继续保持1993年的刺激性利率水平。答案是没有必要……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处理这种转变。经济看上去非常强劲。(但他真正关心的是迅速结束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对金融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短期利率已经长期保持在一个过低的水平上,长期利率则一直高于短期利率。当长期利率降低时,资本利得将源源不断,从而使得持有股票和债券变得更有吸引力。此时会出现一种假相,即长期投资不仅回报颇丰,而且一贯如此。
在他的发言中,格林斯潘甚至描述了降息至3%对公众的影响:
在资本市场一贯高回报的诱惑下,人们往往延长其投资的到期日,这正是他们越来越愿意承担市场风险的表现。回顾过去,我们发现无论是经验老道的投资者还是初出茅庐的投资者都会改变策略。在这种转变中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现象:近年来大量资金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流向股票和债券共同基金。仅1993年,就有2 810亿美元流入这种基金,占据了美国股票和债券市场净投资中的最大份额。毫无疑问,在更长期的共同基金投资中,有相当比例的资金来自存款,货币市场资金以及其他一些低收益、低风险的金融工具。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格林斯潘的手脚,因为既然已将所有小鱼赶人股市这个池塘,他不能过快地抽干池塘里的水,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鱼窒息而死。下面的发言就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美联储的官员非常关注市场里发生的剧烈反应,而这个市场已经对高回报与低风险这种不正常的组合方式习以为常,因此我们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慎之又慎,从一开始便谨小慎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认为必须毫不迟疑地结束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这种当机立断本身并不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然而,我们却认为我们的迅速调整会给市场带来不确定性;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担心,如果立即对利率进行大幅度调整,有可能引起金融系统的震荡,从而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因此,我们在5月17日的会议上得出结论:可以进行更大幅度的调整,但不能对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在我们发现的公开资料中,这是关于格林斯潘不打算采取可能伤害股市的措施的最早迹象,也就是后来被称为“格林斯潘对策”的最早证据。他显然对自己的结论很满意,又补充道:“总的来说,市场的反应非常积极。”
瞧!格林斯潘完成了多么艰难的任务。紧缩政策已经开始了,而事实证明其损害完全是可控的,因为股市对于刚刚提升1.5%的利率不屑一顾。
然而,他在国会的演讲与十天前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闭门会议上的论调却不尽相同:
不存在不确定因素本身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显然很糟糕。我们所做的努力就是要打破这一格局……因此我们已经从泡沫中抽取了大量空气……我认为我们的周围仍存在大量尚未清除的泡沫。尽管如此,我可以站在这里说,我们有能力在不破坏整个市场的同时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这些言论与他在一个月前,也就是4月18日,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上的发言如出一辙。当时他说:
我认为,自从上次会议以来股票和债券价格的剧烈下跌已经使之前形成的泡沫风险大为降低。可以说,我们从泡沫中放出了、大量空气。
泡沫?真有趣。在此之后(大约直到2004年),格林斯潘还会反复强调要想真正识别泡沫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例如,在2002年8月的一次值得关注的演讲中,格林斯潘辩解说:“精确地识别泡沫是很难做到的,往往是在事后,也就是泡沫破裂之后才能确认它的存在。”我相信,对于那些在泡沫破裂后损失惨重的同胞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安慰:美联储将有能力发现出现的泡沫。然而,格林斯潘发布上述言论似乎只是为了逃脱其对2000年后股市崩盘后所要承担的指责,因为在1994年,他对自己监测和处理泡沫的能力还很自信。不管怎样,格林斯潘此时讨论了对于已经被其觉察到的泡沫,他将采取哪些措施和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
 ……

商品评论(0条)

内    容:

购物评价

所有评论都来自购买本商品用户!

你要登陆后才可以发表评论登录|注册

    支付方式

    多种收款方式 支持外卡,7X24小时客服 技术支持快速反应 支付更简单,交易更安全,结算更及时!

    内    容:

    购物评价

    所有评论都来自购买本商品用户!

    你要登陆后才可以发表评论登录|注册

    多种收款方式 支持外卡,7X24小时客服 技术支持快速反应 支付更简单,交易更安全,结算更及时!